古人讲“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是什么道理?鞭春是什么意思?

古代谣谚主要是一些民间实践经验总结、行为禁忌、礼仪规范等内容,由于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所以在民间流传者各种各样的谚语。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有些谚语表现出地域性。

清代杜文澜所辑的《古谣谚》卷二十八引《至顺镇江志》就有“好男勿鞭春,好女勿看灯”之句。

实际上,本题的关键在于“观灯”和“鞭春”两个词,弄清楚这两个词,问题就好理解了。



观灯就是观看花灯。过去有元宵观灯的风俗,有的地区在中秋节也有观灯活动。

鞭春的字面理解就是鞭打春牛,古代旧俗,州县在立春日鞭打春牛,以祈丰年,也称"打春"。

好女不观灯

汉文帝时就有了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兴高采烈地进行赏灯,猜灯谜,吃元宵等活动。正月为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首个月圆之夜。按民间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人们欣赏明月,观看各式彩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俗称“上元节”、“灯节”。《大宋宜和遗事》记载:

自唐元宗开元年间……从十四至十六夜,放三夜元宵灯烛,至宋朝开宝年间,有两浙钱王献了两夜浙灯,展了十七八两夜,谓之五夜元宵。

那么,好女不观灯又如何理解呢?就是要求女子在元宵之夜尽量待在家里,少去凑热闹,避免遇到麻烦事。



看过《水浒传》是都知道,里面提到了几处元宵节,梁山好汉就曾在元宵节时进入大名府,有的装作进城来观赏花灯;有的挑着花灯在城中游荡;有的装扮成“社火”,时迁打扮成卖元宵节物“闹鹅儿”,他们混进人群里,进入了大名府,上演了“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一幕。

《水浒传》还有一次写东京“庆赏元宵”,“大放花灯”,宋江有了要和几个兄弟私去看灯的念头,最后上演了一出“李逮元宵闹东京”的惊天动地的变故。

举这两个例子是说明,元宵节时女子上街观灯是不安全的,“好女不观灯”更多的是从女子安全方面来说的。

好男不鞭春

要把“好男不鞭春”说的更清楚,需要讲个小故事。



远古时期,尧在访贤途中,见一头耕牛突然撒野不干活,农夫却用鞭子猛抽自己。尧觉得奇怪,问道: “牛不听使唤,为何却抽自己?”

农夫答道:“这不怨牛,只怨我调教无方。抽自己是自责,是寻求好的调教之法。”

这位农夫就是舜,因为他有勇于责己等好的品行,后来继承了尧的帝位。

鞭打春牛后来成了州县在立春日的一项活动,以祈求五谷丰登。



“好男不鞭春”就是好男不鞭牛,结合讲的舜的故事就好理解了,这是对男人的一种要求,要勇于责己,敢于承担责任。鞭牛容易鞭己难。

一些人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工作中有时感觉那些能干的“牛”,受到的批评比懒牛还多,俗话说的“鞭打快牛”。

“好男不鞭春”强调的就是多鞭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人不能求全责备。一个把责任都推给别人,把功劳都归于自己的男人,至少不是人缘好的男人。不知道你是否遇见过鞭打快牛的人。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