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中的太行、王屋二山真的存在,这在一些地理和历史书籍中能查到。
太行山也叫五行山、王母山、皇母山、女娲山。在纵跨今北京、河北、山西、河南,上接燕山,下衔秦岭,东北—西南走向,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也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地理分界,绵延400余公里。
王屋山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90里、山西阳城县、垣曲县等市县间,是中条山的分支山脉。《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三经》载:“王屋之山,是多石。㶌水出焉,而西北流于秦泽。”
愚公移山的传说出自《列子·汤问》: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大意是说,太行山和王屋山,四面各700里,万仞之高。两山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近90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出都要绕远路。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两座大山,凿通一条直达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的路,好吗?”大家都赞同他的意见。
民间传说,王屋山有三重,丘陵环抱,谷深洞幽,貌似王者之屋,故名王屋山。
王屋山气势巍峨,山道险峻,宫观庙宇,星罗棋布,有“天下第一洞天”之称。山南麓有愚公村、愚公祠、愚公井等名胜古迹。
与王屋山相关的有王屋乡、王屋镇、王屋县、王屋郡等,设立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的今天还在用。
《全唐文》卷621,有一篇邱鸿渐写的《愚公移山赋》,写得很有气势,感兴趣的朋友可查阅。
1945年6月11日,在党的七大闭幕式上,毛泽东发表了《愚公移山》闭幕词。他提倡的是一种革命到底的精神,一种面对任何困难都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奋斗进取精神。他把愚公移山神话故事升华为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励和鼓舞人民。也正是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党领导人民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今天,有什么经验需要分享呢?
立即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