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来秦始皇一统天下是造福天下百姓,使天下百姓免于刀兵之灾。但是在当时的百姓看来,秦始皇人人得而诛之!
秦始皇公元前230年消灭韩国,公元前228年消灭赵国,公元前225年消灭魏国,公元前223年消灭楚国,公元前222年消灭燕国,公元前221年,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至此,秦始皇完成秦国历代先王梦寐以求的功业。
秦始皇或许是不想分权,或许是不想看到自己所开创的帝国步入周朝的后尘,因此废除周朝时期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的老大郡守由最高统治者亲自任命。郡守不能够世袭,最高统治者叫你走你就得走,叫你留下你就得留下。
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的秦始皇,立刻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自己的国家明明是一个国家,但是这个国家内竟然有六种文字,多种货币,车轨、度衡量也不相同,这让秦始皇很头疼。
文字不相同,那么秦始皇所发下去的文书百姓就看不懂;货币不相同,在一个国家内就得需要使用多种货币,容易造成市场混乱;车轨不相同,导致从咸阳到邯郸就得换两种车,一种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车,一种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车;度衡量不相同,在邯郸称的东西到咸阳再去称,就会出现偏差。
这哪是一个国家该有的样子?
秦始皇冒着出现叛乱的危险,强行统一货币,统一度衡量,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将一个意义上的国家变成一个真正的国家。
秦始皇的统一行动,当时的六国百姓虽然说内心充满了排斥感、不满,但是也得接受,不接受就得死。
如果说秦始皇仅仅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行动的话,那么秦始皇在史书上就不会再留下暴君的名头,后世学者就算想骂他,也找不到痛点骂。让秦始皇留下暴君名头的,不是他的统一行动,而是他的自大自满,这种自大自满,一直让后世帝王引以为戒。
当时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国家内总共有三个大工程在进行,第一个大工程是修筑长城,第二个大工程是修筑他本人的陵墓,第三个大工程是修筑阿房宫。正是这三个大工程,使“天下苦秦久矣”,秦始皇人人得而诛之,在当时的普通百姓看来。
这三项大工程,除去长城外,其他两项都是秦始皇为了彰显他的身份有多么的尊贵。
长城有差不多一百万人在修建,当时秦国总人口才二千万左右,单单是修筑一个长城就已经用了全国二十分之一的人,而且这些人都是壮男。
众所周知,封建社会重男轻女,但是在当时却诞生了这样一首歌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意思是:生男孩的话给最差的东西给他吃就行了,生女孩的话必须要给最好的东西给她吃,你难道没有看见长城下那么多的男性尸骨吗?
除去这首歌谣外,还有一则故事是出自修筑长城。这则故事基本上大多数人都知道,这则故事就是“孟姜女哭倒长城”。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修筑陵墓以及阿房宫共用了七十多万人。而这七十多万人无一例外都是当时的壮男。
这三项大工程用了将近全国二十分之二的人,基本上每二十个壮年男子,就得有一个需要服徭役。这在当时原本就不满秦始皇的六国百姓看来,秦始皇就是活生生的暴君,用强权极力压榨百姓,完全不拿百姓当人看,拿百姓当畜生使唤。
底层百姓不满秦始皇,知识分子也不满秦始皇。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每颁布一条命令,基本上都会有知识分子将秦始皇所颁布的命令与之前君王所颁布的命令进行相比,诽议秦始皇的命令。因此李斯在朝堂上进言,希望秦始皇能够焚毁六国诗书,只留下医书、占卜书、农业书。
李斯的建议很显然是为了统一思想,这很符合秦始皇的胃口,秦始皇立刻答应李斯,颁布焚书命令。紧接着全国上下一阵喧哗,知识分子怎么想都想不到,这种破天荒的决定,秦始皇都做得出来。虽然知识分子都想抵抗,但拿什么抵抗,,拿手里的书吗?
秦始皇的这个举动惹怒了当时所有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在秦朝还在的时候不敢怎么议论。秦朝一亡,他们就放开手脚,抓住秦始皇的罪恶不放,拼命的诋毁秦始皇,将原本一个不大的罪恶点无限扩大,你不是这么残暴,那我可以编故事说你有这么残暴,反正笔在我手里,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总结
秦始皇修筑三项大工程,消耗百姓的身体,百姓人人哀声载道;秦始皇焚尽六国之书,使当时的知识分子就算有他国的书都不敢明着拿来看,只能躲着看。秦始皇得罪了全国百姓,同时又得罪了全国的知识分子,要是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的名声还能好的话,太阳就得从西边出来了。
秦始皇的功绩对于后人来说那是毋庸置疑的。如若秦始皇不实行“郡县制”,为后世帝王立下一个榜样,那么现在的华夏大陆是像现在这样子,还是像欧洲那样子,不得而知。有的人或许会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要知道如果没有秦始皇,这句话就是一句废话。秦始皇之前的华夏大陆历经夏、商、周三大王朝,二千年,可有哪一个王朝一统?但在秦始皇之后,华夏大陆每次分裂不到一百年,必定重新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