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军已经宣布退出高考命题了,这次灾难级的数学题,应该和他没有多大关系,但是葛军无辜躺枪,也体现了大家对高考数学题目过难的一种吐槽。
一、高考数学题难,有意义吗?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题目有难度,有助于高考选拔,但是这里的难度,应该更多体现在梯度上,要知道,高考并不只是选拔数学家的考试,更不是奥数的竞赛,题目整体过难,意义不大。
昨天我跟一个数学老师聊天,她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数学系研究生毕业,她坦言,高中时学的化学,现在都忘得一干二净了,现在因为教数学,所以数学用的比较多,大学时也学过物理,但是主要也是高中的内容,有的数学系,虽然发物理教材,但是根本不学。
其实,高中需要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给学生一个合适的分数,让学生顺着自己有优势的学科发展,全面发展,而不是每一科都用考查大学生那样要求高中生。
高中数学题太难,其实是对数学的一种伤害!
数学重要,没有人会否定,但是如果数学被放入选修,会有多少学生选数学呢?会不会和弃物理一样,学生纷纷出现”弃数学“的现象?我觉着是完全有可能的。
要想让学生喜欢学数学,必须让他在高投入之后,有高的收获,有成功的满足。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数学就是占用学生时间最多的学科,到了高中,除了每天一节正课之外,每天3节晚自习中的2节都用来学习数学,甚至还要更多,如果一到考试,他做的题目都没有用,学生考得非常差,他怎么会有兴趣学数学?大学他怎么可能选择数学专业?
在数学命题届,有两个大神:一个是葛军,一个是陶平生,他们的题目都以难著称。葛军参与命题的时候,数学是整体难度偏大;而陶平生参与命题时,最后的压轴题难度太大,导致区分度很小。
如果数学难度太小,试题就缺乏了区分度,但是如果题目难度太大,同样会失去区分度。这两位大神命题,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对选拔学生并不一定有利。
真正的好题,一定是有梯度的题,如果每一个题目都很难,都很好,放在一套题中,这套题就未必是好题了。
二、今年的高考题,只是难吗?
今年全国卷一,有两道题目非常有特点,一个是关于维纳斯身高的选择题,一个是把21题概率题当成了压轴题,两道题目都非常灵活,和现实联系更加密切。至于其他题目,根据数学老师的分析,难度也不能说是很大,也都是常规考点和题型,只是要求学生的基础要非常扎实,这样才会在短时间内把题目做出来,否则就会出现做不完的情况。
有人说既然数学题难,为何不早告诉学生,让学生有心理准备?其实,这个也不怪命题者,现在的数学,早就完成了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的转变。数学的核心素养有哪些?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什么是数学的核心素养?通俗的说,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或者说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以及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
今年的高考题,是不是很明显的体现了核心素养呢?所谓数学题难,是不是我们的数学学习出了问题?
三、以后的数学课,应该怎么上?
我们的数学课,是老师的一言堂,我们的数学学习,就是刷题,但是讲题和刷题,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吗?能多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今年的数学高考题,也许就是一个检验。
早在2018年高考之后,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就已经明确提出,我们的数学要少考一些算的,多考一些想的,杜绝偏题、怪题和繁难试题。通过高考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堂,用好教材,避免超纲学、超量学。
但是,我们的学生,现在有多少认真学习了教材?真正领悟了教材的内容?有没有出现用刷题代替基础知识学习的情况?对基本概念一知半解,如果题目直接简单,可能问题不大,如果题目变得复杂了和灵活了,就无所适从了。
在其他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情况,但是在数学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老师一黑板一黑板演示运算过程的情况,这也许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
这些变化,对于指导高中数学课堂,还是有很直接的意义的,只是这种转变,要循序渐进,否则代价有点大。
我是”赢在高三“,专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问题,欢迎关注!
今天,有什么经验需要分享呢?
立即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