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做底稿做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admin2024-05-29问答95

网友回答:

身边有人做底稿做哭过、写报告写哭过、跟客户撕逼哭过,审定第三个年头,唯一一次是给实习生善后哭了。

今年年报,我们组来了两个实习生,预审的时候做过费用类的科目,这一次分给了他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怕他们不理解怎么做,首先给他们讲了一遍这三个科目具体的账务处理;要收集那些资料;底稿每一页怎么做,要达到那些效果。想着已经讲到这种地步,应该没什么问题。

结果过了一个星期,想检查一下,他们说期初数对不上。一般我在做一个科目之前,都会一再强调期初数,一个科目的期初数没有对上,还怎么往下做呢。硬着头皮,帮他们把期初数对起来了。

现场很忙,让他们把做好的底稿发到我的邮箱。回所里的某天,检查,基本都是空白的。问他们什么情况,他们说,你不是让我们把底稿发到你的邮箱,你没看,我们不知道怎么做。我说你们没做或者不会做,不能先问问吗,或教你们做也可以,现场结束了发几乎空白的底稿到我的邮箱不闻不问。

然后,实习生啥也没说,离职了。

年报不止做一个项目,可能是一个项目做完,报告没出就下一个项目。

经理说让我把这几个科目的科目汇总做完,我一看,期初数还是不对,当初帮他们核对上的期初数,他们复制粘贴都没有做。二十多家公司的科目汇总,一天之内做完。没办法,回到最原始,在他们的资料中找到企业所给的台账,让人生气的是,这个实习生把企业原始的台账改的乱七八糟,无法还原账上的数字。问实习生,他直接不理人了。从新找企业要,企业说之前给了为什么还要,没办法,也只能厚着脸皮再要。核对期初、测算、调整、折旧、摊销、抵消、一级一级的并。

眼睛盯着屏幕眼泪止不住的掉,这些年在公众场合基本没哭过,成年人的眼泪也不需要别人的宽慰,去厕所整理后情绪继续开工。

凌晨四点,弄完了。想想也许是在最初的时候没有每一天去检查每一个人的进度,以前带的实习生基本都能按时完成,没有这种大段空白的底稿交付完后直接走人。措手不及的同时思考兴许是自己的方法不对吧。

刚入行时,很多人说,审计是一个严谨的行业,一直以为,严谨只是着手于自己手中的事情,但一年一年的年报,逐渐发现,所谓的严谨也许是经理交代你的事,乃至你的组员的事都需要严谨的把关。不然最后的合并,发现基础的数据不对,苦不堪言的还是自己。

为什么哭,也许是 那一刻觉得无法完成油然而生的无能为力吧,也许是最初给实习生讲的那么细致,最后让我无止境的失望吧,也许是自己没有规划好时间,才会措手不及。

网友回答:

其实培训的时候我一直跟小朋友讲:有问题的时候不要自己蹲在路边瞎琢磨,麻烦多问问同事们好么?

提问有利于消除导致工作压力过大的两个主要因素:(1)资源不足(2)技术不足。

如果及时提问,我猜你的底稿还不至于让经理或者合伙人哭;如果不提问而做错了,我倒真见过经理被合伙人骂哭的案例。

或曰:子女好与坏,在于沟通与关怀。

网友回答:

15年三表毕业,是三线省会城市,一毕业就开始准备注会,可惜第一年虽然雄心壮志,但是低估了注会的难度,第一年考了三科只过了一科,沮丧极了,但仍然在出了成绩的当天就投了简历,当时什么都不懂,但幸运极了,周五投的简历周一就有人叫我去面试,这是第一个个回我的事务所,离我家根本就是一个东边一个西边,但我仍然去了。
更幸运的是,这是一个ipo所,小地方ipo所太少了,有幸我一下子就中标了。到不幸的是,太不正规了,升职完全靠同事离职。
第一年年审被分到了一个主板业务做助理,第一年的年审就是在抽凭中度过的。当时精力旺盛,根本不怕加班,抽凭快极了,但是现在想想,根本没有什么质量的。
第二年我cpa又过了三科。年审直接分给我了其他往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等……基本除了收入成本应交税费我都做过了,但根本没有培训,就凭这去年的底稿硬生生的往上套,实在套不懂了才会问一问。套着套着慢慢的也就懂了怎么做底稿了。
第三年年审,我过了最后两科,拿到了全科合格证,也开始少量的做起了收入成本,虽然艰难,但又很顺畅。很开心。
现在,我辞职了。一个月2500的工资实在满足不了我了。
你好,深圳,你会接纳我么?

网友回答:

以我做哭的经验来说,只有两个情况。

1、时间不够。尤其在繁重的年报期、ipo项目堆在一起的时候,一边清着上个项目的q,一边做这这个项目的底稿,看看工作安排表,下个项目已经安排了。再遇上没那么合作的企业不怎么聪明的会计不怎么好梳理的问题。又是长时间的工作,精神状况很容易崩溃。

2、不会做。尤其在遇到新科目(新人尤其)底稿,没有合适的前辈带领,如果还是新公司没有去年的底稿参考,真的是两眼—黑摸瞎做。

综上所述,多和前辈经理打好关系,嘴巴甜点叫叫老师请喝个奶茶什么的,不懂多问,态度认真不要浮躁。遇到忙季时候,找到舒压方法,有时候哭—场也不见得是坏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