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身边很多人一辈子的积蓄都被各种网络理财平台骗光了,他们这是什么心态?为什么会这样?
作者: 昆明财税服务平台
这是一种焦虑的心态。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数量变化不大,大家收入快速提高。
毕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的一些财富聚集到了某些领域,比如房地产。再加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领域物价增长非常快,主要是指跟大家劳动服务相关的行业,比如零工、理发,都会保持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
但是我们的理财收益,却在逐年的下滑,现在银行收益普遍达不到4~5%的程度。人们迫切需要一些高收益产品,一些P2P产品,能够给出10%到20%的收益的时候。
像这样的平台,很难保证本金和收益安全。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18年陆家嘴论坛说过,当收益率达到6%,就应该打问号,当收益率达到8%,就很危险,当收益率达到10%就要抱着损失全部本金的风险。
P2P本身意义上指的就是民间借贷,与其你借给对面不认识的陌生人,相信平台赚收益,为什么不借给认识的人呢?普通的民间借贷收益率也能达到10~20%。而且只要有合法的欠条,24%以下的民间借贷还是可以受到法律保护的。
另外通过P2P平台向外借钱,还要相信他们的运营平台是诚信的,履行了相应义务。但是,平台毕竟是要为了挣钱的,为了促进成交存在的猫腻儿多多,比如制造虚假合同、挪用借款本金、借方资格担保审核不严格。为了挣钱的P2P平台,看着巨大的现金池,就像狼看着羊一样,迟早会有动爪的一天。很多P2P平台的管理人员甚至连投资管理运营的背景和经历都没有,他们最多的是有营销的经历。
电视直销我们也看过,通过狂轰乱炸的广告,煽动性极强的语言,促进成交。成交之后的结果,销售人员是不管的。
确实有一些人,本身对外沟通的能力有限,也没有人会向他们借10~20%的借贷;他们也不相信别人,却相信了P2P平台,最终平台爆雷的时候血本无归,也是很正常的。
人的生命时间虽然很漫长,但是他用心去接触一件事物的时候,只要抱有接受的态度,次数多了慢慢就会相信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传销。
即使是传统意义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国家仍然会要求银行打破刚性兑付。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其责,买者责自负”的投资理财观念。
只要是投资,肯定就有亏本的可能,就跟股票市场一样。
所以,树立好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理财观念才是避免上当受骗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