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考大家:这是一道可以测出一个人有没有商业头脑的数学题。算对了就不用上班了,有没有人能答上来?
作者: 昆明财税服务平台
第一次听说,算对一道题就不用上班了,觉得有点好笑。
“王师傅是卖鱼的,一公斤鱼进价46元。现在市场价大甩卖35元一斤。顾客买了一公斤,给了王师傅100元假钱,王师傅没零钱,于是找邻居换了100元。事后邻居存钱过程中发现钱是假的,被银行没收了,王师傅又赔了邻居100,请问王师傅一共亏了多少?”
一公斤鱼46,卖35一斤,70一公斤,卖出一公斤,应该赚70-46=24元。
收了一张假钞,100元,亏损-100元,实际亏损24-100=-76元。
一道数学题有很多解法,但也一定存在最优解,也就是排除干扰路径。
没有零钱,从邻居那儿换100元,就是一个干扰路径。
因为换了100,没有任何的收益损益存在,发现是假钞的结果,一定是老王自己承担,这条路径中发生的任何事情,最终都没有任何的意义。
假设王师傅本身就有100元零钱,那么他原本能赚24块,却因为收了100元假钞,亏了76块。
当然,如果从商业角度去看问题。
亏损是100元,因为如果老王及时发现这100元是假币,直接让顾客去换一张真钞,最终还是能赚24元。
所以实际的商业亏损,是收取一张假币,面值100元。
或者再换一个角度,我不卖给这个顾客,卖给其他顾客,拿到的是真币,那么依然净赚24块,目前亏损76块,损失还是100元。
一公斤鱼净赚24块钱的机会成本,也可以算作是亏损的一部分。
因为鱼卖掉了,商品没有了,那这24块也付诸东流了。
任何问题,都要学会抛开现象看本质,这才是关键。
这种分析能力,或许才是你真正的价值,也是你有可能不用上班,去创业,去做老板的底气。
我们每天要处理那么多的信息,要懂得把没有意义的信息给处理掉,提升自己的效率。
也需要通过一些问题,去从多维度看明白商业的本质逻辑,才能赚到钱。
今天借着这个数学题,给大家聊聊,经济学如果使用结果思维,又怎样透过现象看本质。
当然,如果题目还没算明白的话,继续自己算题目。
还是用上面那道题来举例吧。
很多人很执着地在算加减法,尤其是先收进100元,然后去换100元,收进70元,找零30元,发现是假的,又是再赔100元。
如果我们从结果来看,换钱的邻居没有亏钱,100块零钱换了100块整钱,那关于他的一切,就可以忽略。
如果我们再换个角度,从买鱼的角度来看,他最终拿到手的是30块钱的找零,加上一公斤鱼,成本价46块,花掉的是一张一文不值的假钞,那么他净赚就是46+30=76块。
如果从老板的角度来看,也是一样,赔出去1公斤鱼46块,还有30块钱找零,也是46+30=76块。
结果思维的方式,可以抽丝剥茧地去除干扰项,看清事物的本质。
我们看待一个问题,往往中间会存在很多的干扰项,如果我们知道了结果,是可以用结果去倒推过程的。
就比如,很多人关注的股票投资,同样可以用结果思维去分析过程。
如果大资金进入一只股票,想要的结果是赚钱,那么它的举动必然是拉升股价。
但拉升股价的举动,并不是为了让散户赚钱,因为它自身要赚钱,就必须要收割散户。
这就导致了,上涨途中,需要的是散户做接力,帮助它抬升股价。
而在出货途中,就要尽量让散户不止损,而是多多的补仓,把它的筹码买走。
任何事情的本质,其实就是结果导向,过程再怎么丰富精彩,没有结果,也一样什么都不是。
当你把结果分析得明明白白后,就很容易理解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很容易找到干扰项,然后把它排除,抽丝剥茧看清本质。
同样的,你想做成一件事,优先考虑的一定是结果,想要怎么样的结果。
然后,通过结果去倒推你需要拥有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资源,如何去寻找这些资源,最终促成这样的一个结果。
反过来看,你看到一则资讯,你就要想,这个政策信号释放出来,它是过程还是结果。
就比如楼市限贷,这是一个结果,又是一个现象。
说它是一个结果,因为它的出现直接导致了买房不能贷款。
那么买房不能贷款这个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人手上的钱不够买房,或者只能买小房。
当购买力下降的时候,供需平衡就会被打破,就会出现买家少了,卖家多的结果,总体房价被抑制的概率就很高。
同样的,楼市限贷还反映出一个现象,就是楼市过热,需要通过政策去抑制房价,否则银行怎么会放下贷款的钱不赚呢。
如果限贷的情况下,楼市还在涨,那又说明了市场的需求量爆棚,这种市场一旦放开限购和限贷,后果不堪设想。
一个问题出现,先分析结果,结果带来的影响是什么,结果背后的本质又是什么。
再举个例子,有人问我光伏行业好不好,有没有可能大面积替代火电。
这个问题就好像问新能源汽车能否替代柴油车,是一样的。
新能源汽车的问题在于,万一半路没电了怎么办,如何保证续航。
于是,你发现解决了电池问题后,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因为充电一次的续航能力和加满油差不多了。
你既然能容忍自己把车开到加油站,也就能容忍自己把车开到充电站。
如果你容忍不了充电效率低,那么就提升充电效率,再不济就开始换电池。
所以,未来换电站可能会越来越多,因为方便和高效。
先找现象,再用结果去倒推,很容易就发现了问题的本质。
光伏的本质问题在于万一没有太阳,发电跟不上用电怎么办。
你的第一想法肯定是在有太阳的日子里,多存一点电下来,等没太阳的日子里用。
那么问题在于,没有太阳的日子到底有多长,存下来的电有没有消耗,能否度过这段没有阳光的时间。
所以,问题的核心依然是储能效率,储能周期,储能的容积量。
这些问题一旦解决,那么光伏出现腾飞就指日可待了。
如果解决不了,那么光伏永远没法代替火电,只能占很小的比例,因为不能接受在极端情况下出现大面积停电。
任何的商业都有ABC的逻辑,只不过你如果能读懂结果C,那么很容易就找到AB,并且解决。
独立的思维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大部分是靠后天的训练。
也就是说,有些人能够直击本质,并不是他天生就能做到,而是后天因为分析和判断事情多了,思考问题多了,慢慢养成的。
单纯的靠什么数学题去概括,肯定是有失偏颇,还是要全方位地去提升认知,然后去训练才能提升结果思维的能力。
简单地说说最基础的训练步骤。
1、学:多观察事件,多看评论分析。
一切训练的根源,一定是先学习,学习别人怎么看。
所以,如果发生一些热门的事件,第一件事就是看别人的观点是什么。
当然,不要去片面地看,而是要看主流观点信息,寻找主流的认知。
先通过别人的分析,把整件事的来龙去脉,逻辑主线捋清楚。
在你没有能力表达观点之前,先尝试着去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千万别自己都搞不明白,就去发表意见。
但中间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你要通过别人的分析逻辑,梳理自己的逻辑。
别人为什么这么看这件事,他核心观点的由来是什么。
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第一步,学。
2、练:尝试自我表达,对某件事的理解。
第二步,不管你是抄袭也好,模仿也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
你可以有独立的思考,独立的主见,也可以和某些主流的观点保持一致。
但你要想办法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而不是沉默。
光看不说,就是光学不练,表层的记忆是很弱的,必须经过思维的转化。
老师教你的东西,之所以你能记住,是因为你去动手练习了,或者是开口讲了,动笔写了。
尝试自我表达,尝试用自己的话去组织语言,把对一件事的理解说出来。
通过一个结果,你看到了什么过程,什么现象,什么本质。
只有练了,过脑子了,记忆的痕迹才会深,反复训练才能印象深刻。
3、思:延伸思维路径,多结果看待问题。
当你可以从看到练,从学习到输出的时候,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你现在说的,大部分都是别人的观点。
本质上看,你现在拥有的大部分能力是组织能力,把别人的观点给转化,但还没有凝练出自己的观点。
所以,第三步在于“思”,这里指的不是思考别人的观点了,而是思考这个问题本身。
你要做的是把这个问题去做延伸,去把问题的维度扩大,通过多个角度去看问题。
大部分人的逻辑都是单线条的,而问题的本身,可能是多维度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你看一百个人对一个问题,有一百种说法,其中很多是雷同的,很多却很别具一格。
思维的延展性很重要,也是决定你未来能不能摆脱别人的框架,自己去看透事物本质的关键。
4、炼:浓缩核心观点,做到直击本质。
最后一点,是提炼,是浓缩,是把那么多你看到的维度,最终浓缩起来。
问题的本质往往并不复杂,只是隐藏得比较深,不容易被人发现而已。
别人可以长篇大论地写,但核心的主题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他认为的本质。
你在做思维的延展过后,会有很多的观点和思考,其中一定存在你认为最核心最重要的东西。
这时候,一定要做好提炼,做好浓缩,把本质给拎出来。
这就好像,你巴拉巴拉说了一堆,让你用10个字来总结。
把废话去掉,就能说出本质,就是结果。
而那些“废话”,其实都是佐证这个本质的过程,是依据,是现象,是举例。
他们是骨干上的血肉,有存在的价值,但他们不是核心的本质,这一点要明确。
思维能力,大部分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爱思考的人,往往能力建设会更快,学、练、思、炼的步骤,非常的重要。
那些不过脑子的单纯阅读,就仅仅只停留在了资讯层面,甚至没法理解别人观点表达的核心。
如果运用到自己的做事上,就只能重复和机械化,没有办法真正的效率化。
最后聊点可能会影响一辈子的鸡汤,你和富人到底差在哪儿。
这里说的富人,可以指的是金钱上的财富,也可指认知上的财富,或者是内心里的财富。
有些人会抱怨,别人的起点就比自己高,拥有的资源比自己好。
固然起点很重要,但起点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老天给予你们的时间是一样的。
当你的起跑点比别人落后的时候,你能做的就是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效率,并且尽可能地寻找弯道去超车。
而提高效率和寻找弯道,都需要极强的学习认知能力和执行力。
从前没有互联网,很多人被困在自己的认知圈里,没有办法破圈,因为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就好像古人觉得地球是方的,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是一样的,被认知壁垒给隔绝了。
当你拿着手机,拥抱互联网的时候,当你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时候,你还无动于衷,缩在自己的认知圈里,宁可当个键盘侠,在网上骂骂咧咧的发泄着,也不去试图改变,人和人的差距就彻底拉开了。
一天,一月,一年,一个走在高速的快车道,另一个依然维持着自己缓慢的步伐,然后用起点低去麻痹自己。
你可以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也最终会为自己的不努力去买单。
普通人和富人的几个差距。
1、求知欲。
求知欲是认知的底层养料,是一个人拼命去学习的源动力。
一个人的求知欲,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富人的求知欲都很强,穷人更乐于过着简单重复的生活。
当然,这里的富和穷也是相对的,毕竟每个人想要的生活不一样,没有绝对。
但是求知欲的差距,决定了认知的差距,决定了人生的可能性完全不一样。
拥有求知欲的人,可能会过得更充实,更富足一些,这种富足是内心的,并不是外在的。
2、执行力。
执行力是认知增长的效率的基石,也是决定了认知差距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光说不做的人太多了,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不去改变的人也太多了。
没有执行力的人,做很多事情都无法取得成功,因为效率很低,还容易半途而废。
我喜欢把执行力比作是推动进度条的神秘力量,而大部分人做事,其实是没有进度条意识的。
但有一点你要记住,人生是有进度条的,总会有走完的一天。
不要在深夜里辗转反侧,不要想不通为什么别人就比自己过得好,也不要等老了去留下遗憾,自己有那么多想做的事情,最终没有去做。
3、时间效率。
时间效率这个东西,确实有门槛的,或者说有些人已经进入良性循环了。
比如,我要去学习一样东西,大部分情况下,有人教我时间效率高,自学的时间效率相对低一些。
那么找别人教我,就会有成本,等于是我花钱买了别人的时间,增加自己的效率。
同样的,老板可以花钱雇员工去做一些时间效率很低的时间,而你必须亲力亲为。
时间效率这个问题,是让人和人的差距不断增加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但这个事情并不是完全不能弥补,要懂得衡量时间成本,尽量把相对低效的事情,通过人力杠杆转移出去,尽可能寻找捷径。
就比如自己的小时收入是每小时100元,那么那些每小时10元20元的工作,赶紧找别人帮自己做,把自己的时间花在更高效,更必要的地方。
当然,把一些可有可无的娱乐时间,转化成学习时间,同样可以提升自己的时间效率。
4、信息圈层。
有些人喜欢叫人脉圈层,但我更喜欢把这个叫做信息圈层。
人脉带来的资源本身,其实主要就是信息资源。
互联网已经把很多东西都给公开了,破除了一定的信息壁垒,但还是有一大部分的信息,存在于私域里,存在于圈层里,你接触不到。
这个是最难打破的一点,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千方百计的想挤进上流社会的原因,拥有更好的信息圈层。
信息圈层这个东西,只能靠升级打怪,层层递进,没办法跳级。
不是你自己买几件奢侈品,你就能进入奢侈品圈层的,因为这个圈层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你的气质就会直接把你出卖,你压根不属于这个圈层。
同样的,认知圈层也有很深的壁垒,你升级一个圈层后,就会发现过去的你是多么的无知,而对于更上层的认知来说,你又多么的渺小。
你想赶上别人,就先做好前两点,然后努力的提高第三点,最后慢慢的在第四点上往上爬,缩小你们的差距。
相信如果有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有准备的人就可能会跨越阶层。
互联网真的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习工具,但互联网上的信息如此的杂乱,需要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去辨别。
我很佩服张一鸣做的整个体系,平台把内容归类,通过智能的算法,匹配给了用户,这大大的增加了认知匹配的效率。
简单地说,你把平台当学习平台,就能学到东西,当成资讯平台,就能得到资讯,当成一个娱乐平台,就能舒心愉悦。
当你还沉浸在这道数学题里,没关系,你再多想想,多算算。
但如果你已经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那抓紧时间,训练自己,让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更上一个层次。
我可以保证,提升认知后的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新世界”。
文章来源:网站整理
- 上一篇:如何评价英大证券李大霄?
- 下一篇:为什么股民看不起基民,也不信任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