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国企收入远远低于同行业平均工资,但为什么依然很多人想进国企?
作者: 昆明财税服务平台
前不久,回家乡有事,与老同学小范围聚会。
推杯换盏之间,大家开始比工资。轮到一位北京某央企的朋友说,我月工资8500元。几位私企同学就彼此看了一眼,会心一笑,神态顿时轻松多了。
聚会结束,本来聚会前咋呼让央企同学买单的同学也不喊了,大家一致要搞AA制,于是大家掏出手机进行了AA付账。
有几位同学笑着对央企同学说,原来以为你们央企收入挺高的,原来还不如我们私企小员工呀,我们哪个不月薪过万啊,幸好当年没考央企校招。央企的同学呵呵一笑,我们哪有你们那么有钱啊。哈哈哈,大家彼此告辞。
过了几天,我去北京办事,这位央企同学请客吃饭。到他家里一看,大平层180多平米,悄悄手机百度一下,市值接近2000万。聊天中无意间听他说他还有一套福利房,地段更好,每月租金小一万。我心想,月薪8000能过得如此奢华?
我就问他:你在北京混得这么好,你就爽快地说,你年入多少万吧。他说,一年拿到手48万。我继续追问,你算没算“两金”,他说没算。我说,你的“两金”一年也要10万多了,这不是钱吗?
你看,这位央企同学说他月薪8500元,其实,他的实际年收入到手小60万了。
我问他前几天聚会,你为啥说你工资8500元,是哭穷还是卖惨?他爽朗一笑:我基本工资就8500元啊,我们对外都这么说,只跟你这种挚友说实话。跟其他不熟悉的老同学聊天嘛,为啥不说点让他们高兴的话呢?
是啊!人家没有说谎啊,基本工资就8500元。但是,人家真话也不说全啊。既然一些老同学都以为他收入高,心里不舒服,为什么不说低一点让他们高兴呢?还省了买单的冤枉钱。其实啊,人家在北京两套房,市值2000多万,恐怕是家乡小城那些同学几辈子都挣不到天文数字。
这位同学在央企下属一家设计单位。他们实行的就是高浮动化、高弹性化薪酬机制。什么意思?就是基本工资+浮动月度奖金+年终奖模式,主要收入是奖金。比如,基本工资8500元,浮动奖金一年加起来有40万元。
还有一个关键:人家几乎不花钱。基本工资8500元,每月还有交通补贴、通讯补贴、住房补贴、伙食补贴、午餐补贴、休假补贴、疗养补贴。比如有一项休假补贴,工龄10年就有8000元的休假补贴,出去休假还有钱赚。吃食堂不花钱,打电话不花钱,通勤不花钱。还有文体活动经费,打球照相跑步去公园看电影过生日,都有经费,不但不花钱,自己都用不完。
关键是多年前,人家还分了一套福利房。20多万就“内购”一套福利房,现在市值800万。当年的高工资,低房价,人家福利房省下的钱,再加上公积金低息贷款,直接入手180多平米的大平层,现在市值接近2000万。据说,这些年的高薪收入,滚动到理财里,具体多少,人家只是嘿嘿一笑,反正一天股市的小波动就顶小城同学的年薪吧。
为什么体制内的人喜欢刻意把收入说的很低呢?其实,他们大部分人都有房有车,过得很滋润。
【一】文化习惯。
以前,体制内只有工资概念,很少有奖金概念,工资也是按照档级严格划分的,一个档级上的人的工资都差不多。所以,体制内的人习惯了把工资当作收入。
后来,津贴、补贴、福利等东西多起来。但是,这些东西,单位之间不一样,个人之间也不一样,大家就觉得不一样的东西,不能算是工资。
再后来,有了奖金这个概念,但是,奖金这个东西是浮动的,效益好就有,效益不好就没有。所以,大家认为浮动的东西,不能算工资性收入。
久而久之,大家就养成了文化习惯。你问体制内人收入多少,他们一般只回答工资部分,不说津贴、福利和奖金,因为在他们习惯思维了,只有工资才是工资性收入,其他的钱都是变动的,不算工资条上的东西。
【二】低调风格。
体制内,如果你这家单位效益好、福利好、收入高,领导一定大会小会强调,要低调低调,有些钱是自己单位的特殊渠道,不要让别的单位知道,不要被别人攀比。让别人眼红,告到上头,上头一生气就给咱们取消了,大家都倒霉。
那个时代,小鸡尿尿,各有各道。各家单位都变着法子找门路搞钱,给员工谋福利。这样的领导才是好领导,不给员工福谋利的领导不是好领导。单位之间差距比较大,强势单位隐形收入就高,为了不当出头鸟,单位都要求员工不要对外声张。
所以,体制内的人都可以把收入说低,没有必要招惹是非、招人眼红、招人嫉恨。别人眼红,就可能给上头写信,上头为了平抑单位之间的不平衡,就可能把你这个单位的不合理的福利收入砍掉。
【三】公交车效应。
体制内(公务、事业、央企、国企)是围城吗?其实,不完全是。如果是围城,为什么没有几个人真正跳出来?都是说说而已。因为他们知道,围城里的性价比高,他们跳出来,混得还不如围城里呢。
最关键的是,体制内的薪酬、社保、福利、医疗待遇、退休待遇都明显优于体制外。2019年体制内社平工资全国为6618元,体制外的全国社平工资为3800元,差距将近一倍。
在同一地区,体制内的总体收入要高于当地其他群体,这是不争的事实。个别高薪企业除外,这类企业并不多。那么,问题来了,已经进入围城的人,肯定不希望别人也挤进来,一是,优秀的人都挤进来,增加了老人的竞争压力;二是,已经上车的人希望车上的人少、路上的人多,让他们可以在更多人面前保持优越感。
所以,体制内的人刻意说低自己的收入,尤其是说低福利待遇和隐形收入,除了低调之外,还有一种公交车效应心态,不能说的太好,否则,优秀人才就想挤进来了,车上就拥挤了,优越感就会被相对剥夺了。
文章来源:网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