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岁院士罹患癌症。却把毕生积蓄全部捐出,此等豪情有谁能懂吗?
作者: 昆明财税服务平台
为什么现在搞D史学习教育?对普通人来说,有两个目的,一是从艰苦奋斗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二是澄清历史,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诋毁英雄”等极端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觉醒时代》,陈独秀、李大钊、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松年,等等,很多人看得流泪,大家都知道自己做不到,但依然被这些先驱英烈的信仰和精神所感动,由衷地敬佩他们。看到92岁的院士一件衬衣穿了30年,却捐出毕生积蓄420万资助贫困生,我依然充满敬仰,十分感动,我也知道我自己做不到这样,但不影响我被感动。
92岁院士的精神不高洁吗?人家是有钱,并不是一贫如洗,钱没有自己消费,而是捐献出来资助贫困学生了。这跟穷困潦倒,不是一个概念。大家讨论这个事情的时候,千万要区别这个本质问题。不是搞科研就应该受穷、就应该清贫、就应该穷酸,而是这些老科学家有一定的收入和待遇,但是人家没有自己享受,而是帮助社会。这是人性的光辉,人品的高尚,人格的高洁,难道不值得宣传、弘扬和敬仰吗?
关于物质与精神、科研与市场、奉献与待遇、英雄与富豪等争论,已经是老生常淡了,就像鸡生蛋、蛋生鸡的辩论一样。一个社会的进步发展,不仅仅是物质,还有精神文化的力量。宣传科学家的奉献精神,这是应该大力倡导的,只是宣传的形式和方法论需要更加接地气一点。比如这件衬衣穿了30年,很多留言都说,什么衬衣质量这么好?十多年前的宣传,普遍采取“高大全”的方式,典型人物就必须十全十美,母亲去世还坚守实验室。后来宣传届也反思,为了工作连母亲去世都不回家,不应该过度传递这种文化,爱母亲,这是最基本的人性和最底层的逻辑。这一有益的争论,推动宣传的方式进行了改变,更加人性化、现实化、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化了。但是,92岁院士一件衬衣穿30年,这种高大全夸张手法,就起不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因为老百姓都知道一件衬衣洗洗涮涮30年都烂成渣了,一件大衣穿30年还是可能的,一件衬衣穿30年确实夸张了。你用在标题上,就会引起适得其反的效果。
人格的高尚,人品的高洁,信仰的高贵,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比如,当年的陈独秀在北大做文学学长,月薪是400多大洋,胡适博士没有毕业就被聘任北大教授,月薪380块大洋。北大校长蔡元培说,胡适月薪这么高,绝对是白马王子了,吸引了众多校外大姑娘、小媳妇围着他团团转了。北大教授的月薪是普通公务员的一百多倍,400大洋月薪就能在北京买一套四合院。但是,陈独秀、李大钊不是舍身取义、投身革命了吗?这种精神,是绝大多数人不具备的,对此,作为芸芸众生,难道不应该敬仰吗?
关于科技待遇问题,争论已久,以前有造D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科学家一辈子收入不如明星唱首歌等说法。改善科研人员待遇,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了,反差已经逐步减少,但还不够。在民企外企,这个问题不存在的,科技人员的收入是比较高的,张小龙的年薪是4个亿,华为201万年薪招博士。在体系内,对科研人员的重视已经逐步提高了,但是薪酬福利没有跟上,前不久某研究所大批科研人员“集体辞职”,归根到底还是薪酬福利低于市场价格造成的。
最后两个观点:第一,要宣传科研人员埋头苦干的精神,也要宣传只要有贡献就有地位有财富有获得感。第二,也要宣传伟大的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前提是经济富足之后的自愿付出,这是人品高贵的体现,值得宣扬和学习。永远记住,宣扬劳模精神,并不代表人人都能做劳模。但不能因为你做不到劳模,就不宣扬劳模精神了。您说对吗?
文章来源:网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