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财政拨款的不在编人员和在编人员有什么区别?
作者: 昆明财税服务平台
吃财政饭的不一定都是在编人员,同样在编人员也不一定全部都是吃财政饭。这是体制内比较特殊的一个现象,也是体制复杂性的具体表现。
所谓吃财政饭,即由财政全额负担工资福利的公职人员,包括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在编人员,也包括类似辅警、公益岗位人员、社区专干等非编人员。而同样是在编人员,也不一定全部由财政负担工资待遇,比如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性质的编制人员,其身份是在册的事业人员,使用事业编制,但工资不由财政负担,而是由单位自筹经费列支,名为在编人员,实际上与企业人员无异,在体制内也是一大特色。
同样是吃财政饭,在编人员和不在编人员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一,工资待遇大相径庭。在编人员都是按国家标准和地方财政标准发放,且基本上都是按顶格标准来处理,比如社保,在编人员都是顶格缴纳。除此之外,还有年终绩效、工会慰问、取暖费、物业补贴、住房补贴等各种福利。而非编人员的财政工资待遇基本上都是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略有上浮发放,虽然有五险一金,但基数低,也不顶格缴纳,而且还没有职业年金、年终绩效等各种福利待遇,与在编人员实际上差距非常大,多数只有在编人员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不到。
第二,发展空间天差地别。在编人员比如公务员有固定的职务与职级并行机制,不能提拔实职领导,也可以晋升职级享受待遇,老老实实干,时间久了多少都有进步,待遇也随之水涨船高,干起来可以说有目标有希望。而非编人员就不一样了,一来没有晋升机制,不能像在编人员那样晋升,二来也无法转正,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虽说是吃国家饭,可没有事业的成就感和归属感,看不到希望,现实中其实相当憋屈。
第三,社会地位截然不同。简单来说,在编人员哪怕没有职务,职务再小,对于非编人员来说都是领导,一个管人,处于社会主体地位,比较受人尊重;一个被管,干同样的工作,却享受不到同样的待遇,时不时还要被人看不起、歧视,社会地位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