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银行存钱,结果购买了理财产品,亏损了银行是否有责任?
作者: 昆明财税服务平台
先来看看一则东方网3月份的报道:
本报讯 (记者刘文静)去银行存款,结果被忽悠买了保险或者基金,我的损失谁负责?投资“高收益”项目,到期后不但没有收益,连本金也没了着落……昨天起,本报金融3·15热线开通,市民纷纷通过电话、网络来诉说各自的遭遇。
80岁的刘大妈说,她去年到银行存款,在大堂经理的建议下买了10万元的基金,当时说这款基金前几年收益都很高,没想到她买了一年后去赎回,不但没有收益,还亏损了5000多。藁城的范先生则是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建议下买了五年期的分红险,五年到期后收益远远不及同期存款利息,在银行人员的协调下,保险公司额外给付了部分补偿,但也远低于当时工作人员的口头许诺。还有部分市民反映了投资问题,为博取高收益投资房地产项目,结果到期后,本金、收益全都遥遥无期。
显然目前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这样的案例了,原本储户到银行是要存款,在银行员工的介绍之下,稀里糊涂的购买了理财产品或者保险。银行员工为何鼓动储户购买理财及保险呢这类产品呢?主要是因为这两者的提成高;那么一旦这类产品出现亏损,银行是否有责任呢?
这个要看银行是否有尽职,购买过理财产品的人都知道,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之前,银行都会让客户填写风险承受度评估表,评估客户的风险等级,并且在购买时会让你自己手写:“本人充分知晓****的风险,自愿购买***产品,自担投资风险”。
因此如果客户承受风险评做的范围内亏损了,那么银行是没有责任的,因为在你购买之前都有说明并明确说明投资的风险。但如果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若未尽适当推介义务,比如未做风险评估,将高风险产品卖给承受力差的客户致其亏损,这个责任是银行担责的。
PS:目前在很多银行购买理财及保险已经要求必须全程录像录音,作为证据。因此银行销售人员虽然想赚你的提成,但是也不至于无节操到随意乱说,毕竟一切都有录像作为证据。更多的是很多人事前自己贪图高收益,但过后出现风险,又不愿承担风险导致的纠纷。作为一个成年人,我想大部分对于自己写下的每句话,应该都了解其意思!
若是老人家,实在不懂,茫茫然之下购买了呢?社会中确实有存在这类情况,老人家什么都不懂,本着着对银行的信任就购买了,如果证实老人家文化不高,看不懂存款或理财协议条款,那么可以先与银行协商解决,如果银行不给予解决,可以像上级部门比如银监会、人行投诉或者像当地媒体曝光,在外力的介入下,有可能实现一个较好的结局;如果这些措施还解决不了,那就通过法律途径起诉,追回自己的全部或部分损失。
但如果老人本身是一个文化知识分子,对于自己购买的产品有明确的了解,那么银行是不应该承担这个风险的。
总结不听别人如何说,不贪图利益,那么就不会有上述事件;另外购买理财之前自己要擦亮你的慧眼看清买的是什么类型和什么性质的产品,对自己购买的产品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