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日本的“访妻制”,先说一个众人皆知的故事,那就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作为这个故事的发源地,牛郎织女七夕相聚鹊桥,是因此受到天河阻隔与王母的惩罚,不得已之下,只能每年七月七相见一次。
然而,这个传说流传到日本之后,内容却发生了改变,日本的版本是牛郎与织女住在银河的两边,每年七夕,牛郎就乘坐小船渡过银河与织女幽会,缱绻一番之后,约定下次再见。
同样的故事,完全不同的版本含义,日本人眼中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似乎就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恋爱而已,而关于婚嫁的文化观念,日本也与中原之地大相径庭,比如日本传统的“访妻制”,这在中原是绝不允许的。
访妻婚,又被称作“妻问婚”,这是日本古代的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早在大和国兴起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一直延续到了平安时代,之后虽然减少,但仍旧零散存在于日本的民间,直到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开启之后才真正消失绝迹。
访妻,类似于云南纳西族分支摩梭人的走婚制,不过与走婚制施行一夫一妻不同,访妻还是属于一夫多妻制的,并且,走婚制之下,男方并不需要支持照顾妻子儿女的生活,但访妻制之下的话,男方还是需要在经济上照料妻儿的。
当时日本访妻婚之下的男子,在日落之后前去女方家里过夜,第二天天亮之前就会离去,这种另类的风俗,在日本古坟时代已出现雏形,原始时期的群婚制,通常都是族内通婚,之后演变成族外婚,子女由母亲养育,最终,群婚制逐渐演变成了访妻制。
《三国志》之中的相关记载证实,邪马台王国之中,往往都流行一夫多妻,访妻婚虽然也是一夫多妻制,但是日本早期的家庭形式中,妻子对于丈夫的从属关系并没有那么明显,女方嫁人之后还是居住在母家,婚前婚后的生活状态基本没什么改变。
婚姻关系缔结之后,夫妻关系还是很松散,男性往往都有好几个妻子,而妻子们平时也并不生活在一起,几乎不接触甚至不认识,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因此也就没有所谓的嫡庶之别、先后之分,所有妻子之间的地位是一样的,而这种婚姻状态下,男子“访妻”,才有婚姻之实。
访妻之下,女子是婚姻的主体,有择夫的权利,同时婚姻只要得到女方家长的认可就可以,妻子可以命名子女,母权要高于父权。
日本大化改新时代,效仿学习中原隋唐的制度,按照《唐律疏议》才正式区分先后嫡庶,将先访之妻称作妻,后访之妻称作妾,但这只是名字上,在《令集解》中,日本妻妾地位还是完全一样的,没什么差别。
由于访妻婚之下,夫妇分居生活,很少才会相聚在一起,妻子往往只能等待丈夫来访,一旦丈夫不来,甚至不再来的话,那么这段婚姻关系就自动解除,女方可以寻找其他男子缔结新的婚姻关系,若妻子拒绝丈夫来访,也是一样的。
此外,虽然有了夫妻的名分,但是访妻婚之下的夫妻,都可以与其他已婚者过夜生活,所以出现了一种非常杂乱的现象,这在中原地区,是绝对不允许正当存在的。
为何日本会有访妻制如此奇异的婚俗呢?
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日本的这种访妻制,带有浓烈的母系氏族时代的风俗,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世界其他地方,由于文明的演变发展,通常父权兴起之后,这种风俗就消失了,但日本却并不一样。
地处孤岛的日本,文明演化非常缓慢,直到中原的隋朝时期,那时的日本仍旧处于奴隶时代,虽然弥生时期的日本已进入农耕文明阶段,农业经济取代了绳纹时代的自然采集经济,生产方式的改变凸显了男性的优势,但日本当时男性的地位还是低于女性。
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并没有否定女子的价值与作用,日本的母系风尚也并没被父系所取代,也正因如此,日本女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保持着相当的家庭财产支配与继承权,而这些,奠定了访妻制在日本出现与绵延的基础。
大化改新后,日本直接从原始状态跳跃到了封建时代,到了平安时期,日本经济基础与整体制度的进一步改变,家庭结构才由此发生明显变化,这样的背景之下,日本的访妻制裁开始出现了没落与被取代。
也正因访妻婚的长期存在,日本古代子女往往都随母生活,同母的兄弟姐妹感情更加深厚,异母的兄弟姐妹却截然不同,也由此,造成了另一个特别现象,就是亲缘婚姻,姐弟兄妹之间的嫁娶司空见惯,但是,这限于异母,如果是同母的双方,那么就是不允许的。
总而言之,日本的访妻婚,其实就是原始时代的一种母系风尚的遗存,因为日本从原始时代过渡到封建时代并非自然演进,而是外力催动,所以非常仓促,因而留下了大量母系时期的风俗习惯,一时之间难以迅速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