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灾荒时,米价变高无论如何都不是好事,这会使得更多人吃不起饭,范仲淹起初提升米价时,百姓们的反应自然也是怨声载道,所谓“赞不绝口”,是因为后来发生的事情,提升米价,只是范仲淹赈济灾荒的其中一个步骤而已。

那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到底为何在灾年的时候提升粮食的价格,而他的这波操作,之后又为何获得了百姓们的许可与称赞呢?

宋仁宗皇佑二年,江浙一带发生了大荒,百姓流离失所四处奔逃,按照记载,江浙当时饿殍遍地饥民满路,朝廷下令“两浙流民,男女不能自存者,听人收养,后不得复取”,时任杭州知州范仲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原本筹措钱粮积极赈灾,但灾民太多,朝廷拨来的粮食,一时之间难以充分供应。

荒年时期,粮食价格必然水涨船高,人必须要吃粮食,而米价抬升之后,就苦了普通的百姓,他们的收入本身就不是很高,平时尚可,但灾年的时候,手里的钱能够买到的粮食就非常有限了,由于杭州当地的粮食有限,一昧赈济,只是杯水车薪。

正常赈济收效甚微,范仲淹只好使用非常手段

按理来说,赈灾的时候应该是用官府的手段去平抑米价,然而范仲淹思来想去,却反其道而行之,逐渐停止赈济,并放出消息称官府粮食渐空,在各处张贴榜文,要求杭州各地的商贩纷纷抬高粮食价格,由原先每斗120文涨到每斗150文,这个价格比平时要高出一倍不止。

果不其然,范仲淹的做法虽然让各处的米商非常高兴,毕竟他们原本还担心趁灾年涨价会被官衙处置,结果反而得到了官衙的命令,而得知此事的百姓,纷纷指责范仲淹与米商们一丘之貉趁火打劫,不顾灾民的死活。

那么,一向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真的如同当时百姓嘴里所说的那样,是因为与米商勾结趁机赚钱,所以抬高米价么?很显然并不是。

范仲淹面对百姓们的指责,一言不发没有任何表态,而杭州粮食价格猛然增长之后,各地的粮食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带着大量的粮食前往杭州,而且行动都非常快,生怕错过了谋取巨额利润的良机。

一切都如范仲淹心中预先料想的一样,在短时间之内,受到杭州高额粮食价格的吸引,大量的粮食都聚集到杭州周边一带,而看时候差不多了,范仲淹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步计划。

范仲淹看杭州一带聚集了大量米商与粮食之后,突然开仓放粮,价格远远低于市面上的粮食价格,因此百姓们纷纷购买官粮,陡然之间,市场上私人米商的粮食无人问津,全都堆积如山摆在那里。

其实,当时的范仲淹也在下一步险棋,因为他手里的粮食并没有那么多,如此赈济,其实撑不了太久,他想要博的就是,要先让米商们受不住,所以他严令禁止透露官衙粮食余量,并放出风,称官衙的粮食非常多。

米商们的粮食卖不出去,每一天都在承受巨大损失,而从外地运来的稻米此时也不能再运回去,因为那样的损失更大。

很快,米商们纷纷承受不住接连不断的损失,纷纷开始降价销售手里的粮食,起初只是稍稍调低,但根本没人买,因为官衙那里有更便宜的粮食,米商们无奈之下,只能挥泪清仓,短短五天之内,杭州城的米价锐减到了80文,而米商们为了尽快将米卖出去,各自又不停降价。

最终,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当时遭逢大灾的杭州城,米价竟然比平时还要低,百姓们用很低的价格买到了充足的粮食,而官衙也趁机收购了大量粮食用于赈济,杭州的灾荒得到了极为有效的缓解。而事后,范仲淹的良苦用心被百姓们知晓,百姓们恍然大悟,纷纷称赞。

其实,范仲淹当时赈灾之时共有三大策。

范仲淹的“荒政三策”:

一,大兴土木,稳定流民

范仲淹召集了大量食不果腹的民众,让他们翻修各类设施,赋予一定酬劳。

二,兴办赛事,发展旅游

范仲淹亲自在西湖上组织大规模的划船比赛等赛事,引来了大量外地的游人。

三,提升米价,平衡供需

范仲淹先用高米价引来粮食,再用官衙放粮的方式冲击米价,将当地米价恢复到正常水平。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范仲淹的这些做法都是非常领先眼光的,不过在当时,范仲淹的做法还是引起了短暂的非议,但事后却又得到了极大的夸赞,不仅仅是在灾荒的时候,有提高米价这样的惊人之举,范仲淹当时采取的“荒政三策”直到现在仍旧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