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带各位回顾一下2003年甲A赛场上出现的荒唐一幕:
当重庆力帆的门将李健把青岛队的球成功扑出门线以后,现场响起的居然是来自主队球迷的一阵叹息(重庆主场);当客队青岛带球进攻的时候,重庆队的球迷不仅欢呼加油,甚至现场乐队还奏响《学习雷锋好榜样》......
你没有看错,这种主队球迷为客队欢呼雀跃,甚至抵制主队进球的荒唐一幕就发生在2003年的甲A联赛最后一轮,重庆力帆对阵青岛贝莱特的比赛当中。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只有一个:重庆力帆只有输球才能保证下赛季继续留在中超。(2004年甲A改为中超)
是不是听起来觉得不可思议?其他国家足球联赛拼了老命的赢球拿分才能保级的现象在中国足坛居然反着来?居然要输球才能成功保级?
那当时到底是什么样的政策会导致这种荒唐局面的出现?最后结果又是如何?我们今天一探究竟。
2004年,中国最高级别足球联赛甲A正式升级为中超联赛,球队共12支。
但2003年甲A时期联赛一共还有15支球队,这就意味着必须淘汰掉三支球队。为了“公平公正”的淘汰三支球队,足协领导想了个新规定:
2004年中超联赛的准入资格,需要参考2002和2003两个赛季的积分排名,其中2002赛季名次乘以0.5,再加上2003年的实际名次,最终两者相加数值少的排在前面,数值最大的三支球队淘汰降级。
这规则乍一看除了计算麻烦点,但好像还挺像那么一回事。毕竟考虑球队两年的整体表现,不至于因为某一个赛季表现不好而完全丧失中超资格。
但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好像还不错的新规,却在后面的赛程中暴露了一个巨大的BUG......
重庆力帆发现输球才能成功保级的BUG新规落地后,联赛各支球队也是卯足了劲的为中超资格做准备。
等比赛踢至倒数第二轮结束后,八一队(19分)和陕西队(14分)提前锁定降级,而重庆力帆排在第十三名(26分),青岛贝莱特排在第十二名(32分),天津康师傅排在第十一名(33分)。
最后一轮系列赛,有重庆VS青岛,还有天津康师傅VS上海国际等比赛。(当时的上海国际实力强劲,排名第二,是夺冠大热门)
由于重庆力帆距离前一名青岛队有6分的差距,哪怕最后一轮赢了比赛拿下3分,也不可能完成超越。那就意味着他的最终积分是:6*0.5+13=16分。(2002赛季重庆排名联赛第六)
然后重点来了,重庆力帆居然发现了BUG......
因为当时天津康师傅和上海国际差距很大,赢下比赛几乎不可能,大概率最后一轮得0分;那只要重庆输给青岛,青岛就能再加3分,那就能以35分反超天津康师傅的33分位居倒数第四;(最终变成2003赛季青岛第十一名,天津第十二名,重庆第十三名)
由于上赛季的青岛排名第八,天津排名第十,所以最终得分就会变成:
重庆队6*0.5+13=16分、青岛队8*0.5+11=15分、天津队10*0.5+12=17分。
看到这可能有的朋友都绕晕乎了,但你只需要知道,按照当时的规则计算,重庆队最后一轮只要输给青岛队,反而大概率能保级进入中超赛场。
输球才有机会保级,赢球那就铁定降级,你让重庆队怎么选?那必须得为了最终的胜利而选择输球啊。
所以文章开篇那一幕就在最后一轮重庆力帆主场迎战青岛贝莱特的比赛中上演了。
每一次青岛队的奋力攻击都会得到重庆球迷海啸般的欢呼;每一次重庆队门将的扑球就会引起重庆球迷的叹息;在上半场就1:3落后的情况下,重庆球迷甚至兴奋的在看台玩起一阵又一阵的人浪;甚至为青岛队的主教练李章洙加油打气。
就在重庆球迷翘首等待比赛顺利输掉的时候,隔壁上海国际队居然1:2“爆冷”输给了排名倒数的天津康师傅。
上海国际队的这一输,把重庆球迷的期待瞬间打碎为零,据说当时大田湾主场的众多球迷情绪差点失控。
赛后一位重庆球迷愤怒的说道:都是假的,都不要脸了。上海国际队不要脸,中国足协更不要脸。(后来一群球员坐牢的结果证明了当年上海国际那场比赛的确是假球,多位上海国际球员受贿达800万元)
甚至连那一年的甲A冠军上海申花队后来也被证实存在行贿及假球行为,最终冠军头衔被取消。
你以为重庆力帆就彻底无缘中超了吗?还真不是。
2004年,原本有中超资格的云南红塔俱乐部又选择退出,然后把这个资格卖给了重庆力帆。
兜兜转转折腾了一个赛季,没想到最终居然以一个简单的买卖行为就拿到了梦寐以求的中超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