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人生四十不学艺”这句话?

这句话,是早年流传下来的。作为反映过去以“活着”为第一目的的,生产力低下的那些艰苦时代特点,“人生四十不学艺”这句话,记录了一段时代感超强的历史!

艺人,是过去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耀眼存在”

这句话里面的“艺”,实际是指过去耐以养活自己的一种“谋生手艺”。

笔者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在少年时期,还有许许多多走门串户的“艺人”可见。行走在江湖最为常见的就是:裁缝、木匠、篾匠、剃头师傅、弹棉花的、补锅匠、劁猪人(给公猪割睾丸的),还有全国人民都知道的“磨剪子戗菜刀”之人,现在依然可见。

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们,基本都是没有机会读书、很早就辍学的人,到了长大成人的前后时间,迫于生计的考虑,在家长邻居的介绍下,“去找个师傅,学一门手艺吧!”。

艺人,是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

过去的学艺,都是要经过拜师的,有些地方的拜师,是很隆重正式的,那个时候,师傅是个骄傲的存在,因为,教了你就等于解决了你一辈子活下去的问题!

所以,学徒的过程,是个缓慢成长的过程,师傅不会一下子把所有的技术全天候快速传授予你,而是一边教着真正的手艺,一边教着艺人的“道德”,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享受着“师傅”的尊荣。

——直至现在,曾经的手艺人见了师傅,言行举止各方面都是非常尊敬的,哪怕你已经飞黄腾达,见了师傅,该低头、该躬身的,一样不可少。

这点,从另一个侧面也能反映,我国传统的礼仪道德其传承地位是多么的崇高,淳朴的民风,至今依然存在于广袤的乡野。

艺人,同样是个体力活。

过去的艺人工作,都是在客家将需要的材料准备好之后,预约艺人师傅“啥时去我家做几天”,因此,艺人常年大多数时候是行走在外的,加之过去人们的居住不是很集中,有些手艺,其用具还非常多,重量也可能不轻,如此一来,体力差健康状况不好的人,是难以胜任的。

学艺本身那时候就是为了谋生,而一个人能够在那个时候活到40岁了,撇开能不能接到活不说(以前的手艺人也有竞争哦,客家一般都会请自己认为“手艺好”的师傅),单是体力就跟不上了,还学什么“谋生手艺”。

基于上述2个原因,所以在过去有“人生四十不学艺”之说。

当下广义理解的话,这句话显然不成立了。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现在仍有很多传统老手艺可以学,但是这种手艺的学习,不过是更偏重于一种“文化传承”,娱乐、文化、消遣的成分居多,更多的是偏向于向“艺术”的方向了。

在我们重拾文化兴国主体之后,非遗项目的重视,让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更增加了一个“中国味”品种,当下,全国各地都有一定的“传统艺术传承人”们,在承载自己擅长的非遗手艺同时,弘扬并传播着这种精神文化!

壮哉,大中华!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2-18 20:58
  • 阅读 ( )
  • 分类: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