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中的这个感觉,跟我对摄影的体会不谋而合。
我是高中的时候,就自己玩过摄影了,那时候还是胶片机,有个初中毕业后就在宣纸厂上班的“大亨”同学,买了个相机,后来,大部分时间就在我手里了……
至今,将近30年过去,我断断续续的玩相机几乎没有间断过。过程中,也“假装”教了一些其他的爱好者。总体来说,我对一个人摄影水平的定义分为三个阶段:技术期、艺术期、社会价值期。
也就是说,拍照片拍到一定程度后发现技术不重要,再拍到一定程度后又发现艺术不重要,准确地说出了拍照水平提升的3个阶段
1】从零到技术期熟练在这个时期,有很多与拍照有关的知识必须学习,同时对相机的使用,也需要一个熟悉、熟练的过程。比如:光学成像的物理知识、三原色等色彩的原理、电子像素分辨率与照片尺寸的关系、美学“公式化构图”原则、人的眼睛与镜头的成像原理……
所有这些,都是基础性的,但好在这些内容是可以通过时间来很快实现的。我把此过程称为:
如何将随心所欲将照片从拍清楚走向不拍清楚,是的,不是“拍不清楚”而是“不拍清楚”。熟练做到“指哪打哪”之后,便跨过了问题第一句说的“技术不重要”的层次了。
2】从技术到追求艺术唯美期相机的技术和相关的原理理论部分都掌握之后,再需要锻炼的就是“如何练就一双艺术眼”,或者相当于“如何用镜头展示超自然的美”。
在这个层次的“修炼”,涉及到艺术修为不断提高的因素。要通过不断拍照练习与艺术修养结合的方式,把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这种能力提升起来。
这个过程是很漫长也是难度最大的,因为,没有标准。
很多人玩了几十年,拍出来的片子大家都觉得是“糖水片”、“别人的复制版”,在这方面,影楼的“模板式美丽”是最具代表性的。
追求社会价值期在我看来,这是摄影当仁不让的最高境界。
让手中的相机,通过拍出的图片,反应各个生活社会领域的信仰价值、时代价值,作为一种正能量的记载,以照片的形式传播并传承着文化。
如众所周知的“大眼睛”这张照片:
便是著名摄影家@解海龙1991年拍摄的希望工程纪实系列照片中的一张,“大眼睛”这张照片至今仍是作为希望工程的标志片(解海龙已入驻头条)。
要达到这个境界,基本是很难用“计划拍摄”、“摆拍”能够达到的。需要的是摄影人深度参与到社会中去,有的甚至需要付出极大的风险与代价,甚至生命。
如战地记者,便是风险极大的,敢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不是简单“勇敢”2个字可以表达的。
到了这表现社会价值的摄影阶段,所有的技术、器材、艺术性,都已经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一点:你的机遇!
下图为本人街拍偶得:下班!
所有美好的与不美好的,都是历史,而这些“经典”出现的时刻,可能就是那么一刹那,对以此种高度为摄影目标的人,主动性的一面只能是不断给自己制造“发现”的机会,而不可能有“笃定成功”的计划。
因此,在这个阶段,是个永无止境的高度,值得每一个艺术人用毕生的热情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