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是基石,是补血补充能量;创作是成长、是战斗,是达到下一个更高目标的不断实战!
在佛教,宋代有个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概括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接触、感悟、顿悟”的三种境界,对应书法,这种境界也是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之妙。
临摹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始临帖的过程,就是不断把自己的书写习惯给抛掉,尤其是钢笔字的习惯,然后去理解、熟悉贴中的妙法,慢慢去习惯所练书体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一开始是从笔画开始,逐渐到单个的字,眼睛看着字的每一笔所过之处的各种变化,每一个字的单个笔画组合技巧,心里默默牢记之后,通过手头还原出来。形似,是临帖的第一个阶段。
初级阶段,临习的眼睛所过之处,毫无疑问“看什么就是什么”。
在这个阶段,是不太适合“真正意义的创作”的,只能是通过“脱帖书写”来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以后大量的练习中加以改善。
临帖有成,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慢慢的,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你已经不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看着去写了,大量重复的练习,使得你对这种字体的掌握已经能是“烂熟于胸”,此时每日锻炼的就是临习的同时,更多地用心去品味一幅作品的单字联系与整体风格。
在这个阶段,有不少人便开始自己的创作了,但仍不会放弃临帖,在临帖的时候,速度已经与初级阶段熟练很多,也不要求每个字完全与原贴“形似”了,只需要整体风格一看,便还是所习字体的书风,便是目的。
这个过程,潜移默化也包含了,把自己的理解内容融入了书帖字体之中。
这个阶段,对于广大书家来说,水平跨度是最大的,人群数量也是最多的。一些小有所成者,此时已经可以开始“创作作品”了,甚至个别“急功近利”之人,在这个阶段便通过媒体等造势宣传……
艺之大成,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书法从别人的东西出发,后来变成别人的东西和自己共存,最终,又回归自我这样一个阶段。
我们把书帖的书写习惯技巧,和我们原来本身就有的一些品质、书写技巧相结合,形成自己的书法特色,这样写出来的“极有历代名家的传统基础,又有自己的风格特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了,同时这也是符合法度规范的,属于比较完美的状态。
近代,启功老先生的书法,在这方面具有很典型的代表性,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尽管这个高度难以实现,但是,这个过程同样也是与前一个程度没有界限的,也许突然的顿悟就在一瞬间,也许瞬间灵感带来的高水准创作就在一次远游、就在一次酩酊大醉、就在一次酣畅淋漓的艺术畅谈……
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临帖的基础上 ,在所有艺术大成者的作品中,也不是所有的书法作品都是具有极高水准的,因此,即便到了这个时候,在临帖中感悟、在感悟中薄发,仍然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