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给一个广义的答案:
因为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精神追求的过渡期。
80~90年代是物质富裕之后,全民物质追求刚刚转向精神追求的起点因此,在那个年代,大部分人已经解决温饱问题了,大凡一切让人感觉“新鲜”的事物,哪怕现在看来已经非常普通,都会让我们兴奋很久,甚至为之“疲劳追求而乐在其中”,比如,步行几十公里去看电影,又踩着夜色步行回家……
但是现在,在你家门口放露天电影,你还有几分兴趣呢?即便你还会去,我想也不是以看电影为目的了吧……
我就是从那个年代经历了青少年年龄过来的,我也曾步行25公里看过李连杰的“少林寺”,踩着夜色步行回家,至今仍有记忆。大凡一切精神的、或者带有物质加精神的事物,都是我们乐此不疲的“追求”。
新兴科技的发展使得物质和精神已经丰收很多年了,我们正面临下一个“新鲜”血液的更新口味久了,再好吃的东西也会淡然无味,而精神的享受或者说追求,更是如此。
传统的东西,有太多是基于物质基础而存在的,而精神追求一类的,现如今很多时候,一项具体的内容不见得能适应所有大众的口味。
如“明星汇演”,年轻人趋之若鹜,而过了而立之年以后的人则会兴趣大减;
再如“搭台唱戏”,中老年人奔走相告,而青少年则感素然无味。
同样2个极端的例子,如果退回到80~90年代,那还得了——大事,都是大事!
明星来了~村里唱戏了~,哪里还分什么年龄,哪里还有人不喜欢,看热闹就是喜欢!
不是吗?相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津津有味看过一场演出之后,完全不知道演了什么的人大有人在,但是,那又何妨,人家去看了就是开心,回家之后的好几天,还跟没去的人炫耀……
但是,我们的精神文明发展 已经很多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了。
科技越发达,进阶到下一个台阶就越发有难度,具体到每一位个人,则是大家的精神要求越高——传统的东西已经很难提起兴趣了。全民精神追求,亟待提升到新一个境界!这就是我们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