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

觉得你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将中国传统的儒学内涵看待自然万象的“主从关系”给弄颠倒了。

“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出自:三国·王肃《孔子家语》,原文是:

故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意思大致就是:所以说,和品行良善的人一起居住,就好像住在芝兰的房子里,时间久了就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以“仁义礼智信”立于世,善用各种生活中常见的事务、习惯去比喻一种普世观点,以弘扬中国传统的道德、美德及各种自然规律。

而“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除文字自身的涵义之外,也包含了类似“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司空见惯便见怪不怪”等等,类似层面的意思。

总之,这句话是广义上对一种“习惯成自然、从陌生到熟悉、从落后中看到进步到最后稀松平常”的一种包罗万象的“世界大观”。

那么对应于经济学领域,这是一个“后起的细分学说”,从劳动产生财富、生产力提高生产、交易带来流动……等等等等诸多的财富变化过程,概括的仅是“物质与财富”社会现象中的一种。

所以,经济学原理同比于儒家思想来说,只是一个“小循环”的微世界。

也就是说,二者在外延上的关系,经济学原理的“微世界小循环”是包罗于“儒家思想”这种“世界大观”的羽翼之下的。

于是我得出结论:你可以用儒家思想去解释经济学原理,但是很不适合去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

主从关系弄颠倒了。

如果一定要野蛮给你表达的2个意思找一种共同点,那么,我便从人的心理学角度给这2者搭个桥吧:

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vs经济学原理。

  • 香气闻久了也没会没什么感觉 vs 美股天天暴跌熔断后,现在看到心情也没什么亢奋了;

  • 兰为王者香 vs 经济为上层建筑的基础决定项;
  • 纵使无人亦自芳 vs 是金子总会发光

儒家思想与经济学原理,如果曾经有一种关系必须要打理,我理解为便是上面的内涵!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2-18 20:58
  • 阅读 ( )
  • 分类: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