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将画面存储于脑海之中”的提法,确实很新颖,我就在想,在一般人的想象中,画家们一定是“脑子里面存储了巨多的图画”这个样子吧。
如此一来,就有意思了,那么,区别“画家水平高低”的要素,是不是也包含“脑海容量”呢?
如果有这个因素,到底是几个G的还是多少T的呢……
博大精深,很值得科学探索。
回归正题。
画家创作,追求的第一要点是“意境”,脑海里存的是一种“感觉”有个成语叫做“胸有成竹”。
在世间万象中,很多“特征显著”的自然画面美景,即使不是画家,也会有些许“模糊印象”的。
比如提到黄山,大家第一印象就是俏姿的迎客松、梦幻般的云海;提到徽州,大家第一印象就是白墙灰瓦、小巷幽径……而这些,都是画家们创作的“素材来源”的一部分。
至于更为细化的“生活体验”分支,亦是如此,无论是北方的大漠老农、南方的小桥流水。
(吴冠中的江南水墨画↑)
——所有这一切的“画面意境”,都是一种模糊的印象留存人的记忆中,画家创作,便是通过手头笔墨,将这种意境努力展现在纸面上。
我们经常说,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这种意境的来源,便是生活的一部分,而至于“能让自己想象的美能在纸面上呈现出多高层级、能让多少人观后产生怎样的共鸣”,则是画家一生付诸努力的所在,也是体现画家水平高低的因素之一。
因此,在生活阅历丰富、饱览大好山水、领略特色风情的基础上,画家创作之前“胸有成竹”了,便给外人看上去一种“脑子里存了很多画”的感觉。
用写生等亲身经历的方式,将“艺术来源于生活”认真实施我们肯定都见过“知名景点大量写生”的画家们,这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体验之一。
(写生的画家·泾县查济↑)
大多数的时间里,画家们的创作并不具备“在自然美景跟前现场创作”的条件,因此,除去写生的那一个短暂时刻,大部分的创作都是在室内进行的。
因人类智慧的大脑具有记忆功能,——这对创作太有好处了。
因此,画家们更多的创作,是依据“大脑中的印象”在室内进行“情景艺术再现”的。
比如现在就有很多画家,在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用相机记录画面,回家对着照片画画”的“非现场写生”的创作方式。
所有这些,都是“将自然美景呈现于画面”的做法。
假如你恰好看到了画家闭门在家创作,如对此领悟不深,便有可能感觉“这画家脑子里存储了很多画面啊”。
但实际上,所有这些来源,都是其“经历的影象”,而非直接机械存进大脑里的。
绘画创作是一种“做加法的艺术再现”,需要反复不断“艺术化”无论是中西方何种风格的绘画,都是一种“在空白的平面上不断添加”的做加法艺术。
这种艺术现在,很多都是来源是生活,但又不完全是“等同于自然实景”。所有画家们在这种“脑海里具象化的画面”进行绘画创作时,无一例外,都会努力将“特色精华”部分突出,淡化甚至摒弃一些“自然景象中真实存在但对表现创作主题无关”的画面(元素)。
因此,绘画创作,来源于生活,但更是对生活“有想法的艺术再现”。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取舍、如何艺术化操作,便是画家需要努力之所在了。
这点有点类似摄影的人:在很多美景中都有大量的“电线杆”存在,这是摄影家厌恶的,于是很多摄影都有意识避开电线和电线杆,甚至在后期“P掉”该部分,以更纯净化主题。(摄影是做减法)
艺术创作需要作者对各种元素“深度艺术化再加工”具备经历与生活,只是创作灵感来源的一个方面,而画家看上去好像“脑海里装了许多画面”这种感觉,其形成的另一个原因,便是“画家需要用大脑对留存于脑海中的元素进行【艺术再加工】”。
理所当然,这种“加工”所涉及的一切过程,均是各种不同层级创作者一生需要为之努力的。
当一个美丽的场景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时候,无疑不同人的内心都会有“真漂亮”的感受,然而,如何“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那肯定需要水平了!
也许,这种“美景的再现”其精华程度,便是大家有时候感叹的“神韵”源泉之一!
——艺术表现精湛到极致,让人产生震撼级共鸣了,以至于另观赏者发出由衷赞叹:真有神!
包括画画在内的所有艺术创作,都是一种“综合度很高”的修炼行为。
一幅绘画作品,无论其是抽象的美术,还是写实的绘画,也不管是西方的油画还是东方的国画……,都是人文、精神、自然等等元素的高度“艺术化统一”。
那些外人看起来似乎“自然随心”貌似“脑海里存储了很多画面”的感觉,其背后,实实在在包含了创作者们超多、超复杂的生活艺术修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