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是个模糊的社会人士范畴,自古以来,任何时候都没有一个“固定的考核标准”,让你跨过这个门槛之后,便能跻身于“收藏家”行列。
也就是说,收藏本无“家”,迷者自入行!收藏本无家,迷者自入行。
这是我的观点,这里“家”泛指专家的家、资深程度很高的“大家”之家。
尽管前朝今世没有对“收藏家”给出准确的圈定,但是,在世人眼里还是认可了不少的“收藏家”,甚至“收藏大家”。
这些人士怎么做到的。
解读一下认可度比较高的那些“收藏家人士”,有多个角度,我们可以窥中一斑。
一、持续保持兴趣,是“成家”的最基础要素!兴趣,无疑是古往今来从事收藏行业人士中“共性特点”最集中的要素。兴趣支撑一个人在收藏领域多年如一,才有可能最终“成家”。
前朝王世襄、盖印狂魔乾隆皇帝、今世马未都……这些人之所以被世人看作是“收藏家”,无一例外的人其人“有兴趣”、“一辈子都兴趣不减”,于是,到最后,便成了家。
这种兴趣,并非一时兴趣,而是需要在“兴起”之后,更能“长期保持”,因此,收藏的历史上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卖房子求古玩”,一件藏品盯上数年直至感动卖方……等等诸如此类的故事。
所有的一切,都说明:持续保持兴趣,是“成家”的最基础要素!
辩证的策略观点对待藏品变现以获得尽可能的资金谁都知道,收藏是个无底洞,在收藏的圈子里,没人敢说自己是有钱人。
那么,剩下最直接一个难点就是:藏品太丰富,哪来许多钱?
有钱谁不知道买买买,顶级的藏品买多了,自然会成为“收藏大家”,这谁都知道。
然鹅,钱,不是天上凭空飘来的,得自己挣啊!任谁,收藏这个事情上都不可能说自己的钱用不完!
于是,通用的做法便是“以藏养藏”,在自己涉猎收藏的“漫长一生”里面,不断去粗存精、庞杂转向专一……等等综合的方式,赚钱变现,再收入,再变现。
这样,便可以“螺旋式渐进的方式”让藏品携带“增值的财富”一道循环,为健康的收藏“成家”之道之一。
还有一种方式,便是“用其他丰厚的收入”来提供兴趣收藏所需要的资金。
我不知道电影演员成龙先生算不算“古家具收藏家”,但是我可以肯定,成龙先生的古家具收藏绝对是可以“圈内拿得出手”之人。
搜索消息,基本找不到成龙先生“用古家具赚钱”的报道,大量的此类资讯都显示:其人便是“用其他收入满足自己收藏古家具爱好”之典型代表(之一)。
因为喜欢,所以花钱,于是高兴!
保持并坚持独特的收藏理念这种观点,没有标准,但是缺很重要。
——可能是藏品在领域方面的专业性代表;(比如马未都);
——也可能是藏品在存世量“全面性”方面的领头羊(比如十二生肖首);
——甚至可能是“以前没有但是现在甚至今后会持续兴旺的一方”(比如中国的红色收藏)。
——哪怕某个领域里你的藏品数量是最多的……
无论哪种,只要你在“独特题材方面做到了别具一格”,那么大概率,你会被社会认可为“收藏成家”了。
收藏悟语就说这么多了,稍许总结一下。
收藏,是个兴趣走在前面的事儿,
收藏之初,我想基本所有人都不会有“励志要成收藏家”概念的。
说句难听的话,如果在“出名”方面考虑过多了,那这种“名利欲”会大大影响个人“健康中心思想”的,甚至于会导致人为贪财走上犯罪的邪路。
本人从事收藏也有20年之上了,曽一度被圈友戏称“杂家”!
为何,就是因为喜欢、过了头的喜欢、对什么都有兴趣……
后来,顿悟了一下下,感觉,有必要在“领域”方面整理整理了,此后便集中精力关注“文房相关”的题材。
一方面是基于自己现有的藏品,另一方面根据自处环境的优劣势等因素。
但是,可以内心真实确认“我没想成为收藏什么人什么家”。
拿篡改的名言道来便类似:“收自己的藏,让别人成家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