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停留在“画得像”的层面上,是不是艺术?这个问题答案应该不是绝对的,我感觉应该“是,也不见得一定是!”
一幅画是不是可以归属于“艺术品”,标准从来都没有固定的公式一幅画好不好大体可以这样去理解:
第一看画家创作的技巧等水平,第二看作品反映出的内涵,还有整体显示出的美感水平,等等。至于作品“像或不像”不宜成为艺术品鉴定(好坏)的标准。
严格来说,我反对这种问法,窃以为:像与不像,从来就不是“鉴定一幅画是否艺术、优劣的标准”!
过去不是,现在不是,以后也不会是!
很简单的一个反证,很多的工笔画,自身就是追求画得像、逼真这个目的的。比如下图的工笔猫:
还有提问者所发画家冷军的工笔人物,更是几乎人人知道:笔下展现的那么纤毫毕现的工笔少女,无疑属于是非常成功的画作精品的。
尽管也有一些声音表示:画得跟照片似的,还不如用相机去拍照片……,但,这一部分意见也不妨碍其作品可称呼为“艺术品”。
画家从“画得像”到“画得不太像”是一种进阶大家都知道,除去写实工笔画以外,大多数的画,任何一个参与者都是要经历“从零开始”这个过程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绘画基础中的太多训练,都包含了“要画得像”这个标准。
尤其是素描,从画简单的鸡蛋苹果,到人物雕塑,再到高级阶段的“实景写生”……所有这些都是冲着“画得像”的目的,去从事“练基本功”的行为。
因此在这个基础阶段,“画得像”,也可以说是这个时段“追求艺术的目标”!
而一旦画家的水平达到成熟阶段之后,画风往往就朝着“神似”的高度进阶了。
这个时候的画家本人,也会将画面元素中,加入一些“自己理解的艺术”成分,以期从更高标准的要求上,给作品灌注一些灵魂。
艺无止境,百家争鸣才是艺术追求该有的转态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艺术这个“圈儿”里,永远存在着这种现象:
无论一个作品长啥样,评论的人永远都是“褒贬共生”!
就连千年前流传下来的屈指可数的几个“种子选手”如王羲之,其书法都有人“觉得没水平”,——那还有什么画一定要被别人强行认可呢?还有什么“像/不像,不是艺术品,不像/像,才是艺术”……可争论的。
因此,广而言之,艺术无止境,百家争鸣当是永远的状态,我们要从“大众”的角度去客观对待“艺术上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