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能与皇权制约抗衡的,唯独相权,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想尽办法削弱相权强化君权。汉武帝设立内朝,魏晋尚书台与中书省,隋唐的三省六部,宋朝的三司、枢密院分权等都是如此。
明朝干脆直接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处理政务直接对皇帝一人负责,加上锦衣卫与东厂的设立,按道理,明朝的君权已经到了一个相当巩固强化的地步。
然而,还有一点,那就是明朝士大夫文官集团,在宋朝灭亡后百余年再次崛起强化。
因为政务太多让皇帝力不从心而出现的内阁,原本只是个顾问机构,但随着明朝皇帝对政事的倦怠,内阁实际控制的权力与地位不断扩大上升,内阁首辅大臣,更是成为了实际上的宰相。
文官集团的不断崛起与成熟,成为了左右朝政的一股强大力量。在弘治之后,已经不可逆转,皇帝本人也无法改变,做任何事都不能绝对自由。嘉靖帝“大礼议”,万历帝“国本之争”都是文人士大夫集团崛起的标志。
后来的廷议也逐渐不需要皇帝本人出面,这也是流传甚广的“万历帝多年不上朝,国家依旧运转自如”的原因。明朝皇帝,甚至连储君的确立也不能为所欲为,必须要内阁的肯定才可以确定。与后来清朝康熙帝把储君换来换去随心所欲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