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有根深蒂固的忠君爱国思想;其次,曾国藩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对清王朝取而代之;最后,当时的形势曾国藩也不具备称帝的条件。所以晚清时代,看似能够翻云覆雨的曾国藩,也未能成事。
作为晚清重臣的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太平天国横扫湖南潇湘的时候,曾国藩起兵的目的就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的目标是做个“中兴之臣”,光宗耀祖。所以,他的弟弟、幕僚屡屡进言,他都严词拒绝了。
当时的曾国藩,手握重兵雄踞东南,历史上有这样的说法,曾国荃曾对曾国藩说:大哥你是两江总督,再加上闽浙总督左宗棠,四川总督骆秉章,再加上直隶总督李鸿章与其他五大巡抚,全都是湘军嫡系。加上李秀成的投降军队,一共三十万精锐,何不称帝自立?
而曾国藩很中肯的回答:共患难的是朋友,可同富贵却可能是敌人,左宗棠是个师爷的时候就不肯屈居人下,如今与我平起平坐又怎么肯对我俯首?李秀成不过是丧门之犬不值一哂,而李鸿章虽然是我的门生,但关键时候却不一定与我同一条心。
曾国藩阅人无数,身边虽然人才济济,不过到底能不能够助他成事,他心中明镜似的。
另外,当时除了南方的曾国藩,还有北方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手握重兵驻守在河南腹地,号称三十万的湘军,真正能随意调动的只有十万,纵然曾国藩“黄袍加身”,也无法保证“烛影斧声”的事不再发生——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为人狠辣并且野心勃勃,性情倔强而阴沉,说不定来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当时的湘军内部矛盾重重,况且清朝一直对湘军有所戒备,而西方列强都决意扶持清政府作为他们的利益代表,又怎么会坐视清朝内部出现叛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