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商人的地位为什么不高?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数千年的传统,“农本商末”也是古代传统经济思想主调。为了遏制商业的发展,古代“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最终形成,商人成为了社会的底层。商人不能穿丝绸,忍受沉重赋税,甚至商人家庭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中国古代的这种经济政策,也是古代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模式的主要产业就是农业。封建社会通过“重农抑商”,可以将百姓牢牢约束在土地上,加强社会的稳定。

在古代,总有土地就等于拥有了财富,尤其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以后,奴隶主阶级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只要拥有土地,就有了足够可以榨取采取的资料,所以封建统治阶层都不择手段遏制商业发展。

古代著名的商鞅变法,其中就有一条“奖耕战、废井田、开阡陌”。为了禁止商人囤积居奇进行各种粮食等交易,当时将商人的社会地位贬到最低,并且加重赋税。

遏制商业的经济根源。

古代中国处于广大肥沃平原地区,与重视商业文明的古希腊、古罗马完全不同,因为古代中国拥有非常优越的农业条件,所以经济无法轻易摆脱农业的束缚。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也导致了“重农抑商”的发展。

古代中国特殊的制度。

“以法律贱商人,”《论语》。

在小农经济占据主体的封建社会,商业的发展非常容易动摇统治的根基,危害当时的统治秩序。

商业的发达必须建立在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基础上,然而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资源都是君主的。所以在古代,任何能够有利可图的工商业资源,最终都会被收归官营而禁止私营。

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门市。《汉书·食货志上》里的这句话,说明的商业的确是致富的最佳通道。然而在古代,如果所有人都去做商业,那么农业如何发展呢?

最后,还有中国古代的封建伦理秩序。“衣服有制,官室有度,畜产人徒有数,舟车甲器有禁……”出自于《春秋繁露》,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要求“均平”的伦理,商业经济的发达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威胁小农经济的安定、停滞的伦理道德。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5 00:42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