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GDP已经高达3797美元,与美国相当,超过了法国与德国,被视作“未来之国”。最兴盛的时候,阿根廷的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八,其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被称作“南美巴黎”,潘帕斯草原被称作“世界的粮仓与肉库”,阿根廷曾经也是不折不扣的发达国家。
然而,正是因为阿根廷丰富的物产与发达的农业,让他们对于“工业化”嗤之以鼻。的确,工业并不发达的阿根廷,不仅拥有富庶的经济,还有欧美国家羡慕的优良环境。
可是二战期间,因为各国贸易保护使得阿根廷出口型经济受到重创,阿根廷对于英国的经济依赖越来越重,但“马岛战争”后,英国将阿根廷的经济推向了深渊。
20世纪50年代,阿根廷开始重视工业化,然而有两个人,毁掉了阿根廷——庇隆夫人与她的丈夫。他们为了发展国内工业,采取了一种非常幼稚的保护主义,使得当时阿根廷国内工业发展非常缓慢。更令人担忧的是,阿根廷政权更迭频繁,半个世纪更迭超过25次,政局动荡也是毁掉阿根廷的重要原因。
阿根廷曾经有个不成文的传统——本土能够生产的东西,进口就会遇到各种障碍。除此以外,因为阿根廷对于农业处置不善,阿根廷从全球第四大小麦出口国变成第十,从全球第三大牛肉出口国变成第十一。
正如《经济学人》所说:极端主义并不是导致这一后果的必要因素,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薄弱的制度、本土主义的政客、懒散的依赖少量资产以及固执的拒绝面对现实才是罪魁祸首。
阿根廷地广人稀,资源丰富,有发展经济的各种优良条件。然而,阿根廷失败的经济对策,非但没有发展起本身的工业,连曾经引以为豪的农业也大规模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