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种姓制度可以说是臭名昭著,虽然印度早就在法律中废除了种姓制度,然而跨越数千年的历史,种姓制度深深烙印在了印度人的骨子里难以根除。那么,到如今对现代文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妨碍的种姓制度,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种姓制度广泛存在于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称作“种姓”。
种姓制度将所有人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与首陀罗四个阶层,除此以外还有一个不可接触的贱民阶层。
最高贵的婆罗门主要是祭司等宗教神职人员,主导教育,垄断宗教特权;其次的刹帝利是王公贵族,主导军政;吠舍是普通的雅利安人,主导商业;最后的首陀罗都是印度本土土著后裔,从前所有被认为低贱的工作。
所谓的贱民,也就是“第五种姓”,又称作“达利特”,被认为不算是人。
印度人普遍被认为是黑人或者肤色偏棕的人种,不过印度人确确实实是白种人。原本的印度土著居民属于黑种人,与如今的澳大利亚等土著类似。然而三千多年以前,来自于中亚—高加索地区的雅利安人越过西南亚洲的高原山地,入侵印度征服了当地的土著,成为了统治者。
雅利安人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了种姓制度,因为雅利安人自认为是血统高贵种族,自称“瓦尔那”,所以种姓制度又称作“瓦尔那制度”。
所以,看一下如今印度高种姓与低种姓,最大区别之一就是肤色的差别。比如印度著名的明星阿米尔·汗就属于婆罗门的高种姓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