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时,有人说朝廷下令让旗人去东北种地,旗人誓死不从,这是为什么?

就好像如今好不容易走出大山,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的人们,现在突然让他们回山里去,有谁会愿意呢?

关外东北地区虽然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但是历经两百多年的封禁早就已经感情淡薄,而且关外虽然地广人稀资源丰富,而且土地肥沃,可仍旧需要付诸劳动。对于过惯了靠朝廷养活的旗人来说,自然是太辛苦了

清末新政虽然只是封建势力所做出的垂死挣扎,但有一些内容还是值得肯定的,比如对于旗籍民众的裁撤削减。满洲依赖于“八旗制度”而崛起,但时移世易,当年这些“功臣之后”越发成为了清朝沉重的负担——不仅不从事劳动生产,每年还要花费朝廷大量财政支出,而且这失去了维护清朝统治的作用

所以,裁撤旗人成为了必须进行的项目。但也不能直接就给撤了,始终是“自己人”,要给他们想好去处。

无论是曾经的肃慎还是女真,亦或是后来的满洲,都是崛起于东北。清末《北京条约》《瑷珲条约》虽然使得东北的范围大幅萎缩,连出海口都丧失了,但剩余的东北地区仍旧是一块宝地——地广人稀,拥有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数不尽的森林、矿产、动植物等

让旗人前往东北开垦的提议由来已久,尤其南方各省督抚,“移旗戍垦”一来能够解决各地旗人的生计,减轻各地的财政负担;二来使得龙兴之地再次兴旺;三来移民实边也是应对沙俄等最好的办法之一

然而满清入关以来,拥有特权的旗人在各地兴建的“满城”过得逍遥快活,依靠朝廷养活,早就已经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让旗人前往东北,一来当时的东北寒冷,生活自然比不上已经高度开发的关内;二来清末的旗人早就已经丧失了各种先人们的生存技能,前往东北压根无法生存

清末,有些非常穷困潦倒的旗人宁愿变卖祖先的财产苟且偷生,也不愿意学习一技之长谋生。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5 00:42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