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两朝,皇贵妃都是皇帝宠妃的最高称号,乃众妃之首。不过在明朝,皇贵妃并没有定制,只要是皇帝最宠爱的妃嫔都可能被册封为皇贵妃,多了几分随意;然而在清朝,皇贵妃位同副后,妃嫔想要在活着的时候做皇贵妃难比登天。
虽然两朝都有皇贵妃,但终究有些差异,相对于明朝,清朝的皇贵妃有这么两个特点:
明宣宗宠爱贵妃孙氏却冷落元后胡氏,又无法废后,就在其贵妃衔前加一“皇”字,并让其享皇后才有的金册金宝,“皇贵妃”也由此诞生。
而后明朝历代皇帝后宫,几乎都有设计皇贵妃,用于册封皇帝最宠爱或者最尊贵的妃嫔。明朝后宫制度相对比较复杂且混乱,像后来在清朝属于高级妃嫔的妃位、嫔位,在明朝后宫相当之多,也没什么人数限制。皇贵妃这样的位分也是如此,明朝甚至很多妃嫔因为一时受宠、生育皇子就得以册封皇贵妃,而后失宠又给废去尊位。
清朝时期的妃嫔等级森严,呈现出严整的“金字塔”状。嫔位以上的高等妃嫔人数都有严格限制,也不能越级晋封,皇贵妃仅设一位。
同时,与如今很多清宫剧完全不同的是,清朝宫廷之中,一个妃嫔哪怕再得宠也很难在活着的时候被封为皇贵妃。绝大多数情况下,宠妃们都是死后或者临终前被封个皇贵妃,皇帝以此表示一下哀悼追誉而已。比如敦肃皇贵妃、纯惠皇贵妃、慧贤皇贵妃等,都是如此。
清朝后宫之中,皇贵妃位同副后,而皇贵妃一旦设立并且健在,对于皇后来说就是巨大威胁——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皇贵妃,要么是中宫无主皇贵妃就是继后储备,要么就是皇帝极度不喜欢皇后。整个清朝,皇后健在而皇贵妃与之同尊的情况只出现过两次。
所以相对于明朝,清朝的皇贵妃制度更加完善,皇贵妃的设立就更加慎重。当中宫虚设,皇贵妃可代行令六宫,比如乾隆朝孝贤纯皇后离世后,都由娴皇贵妃那拉氏执掌后宫。清朝有一种“摄六宫事皇贵妃”,说通俗一点就是皇后的储备人选。
纵观明清,明朝大多数皇贵妃都是生前册封的,并且真的以皇贵妃身份在后宫生活;然而清朝的皇贵妃,大多是临终或者过身之后才得到的位分。相对明朝,清朝皇贵妃有名而无实者为主,名副其实的皇贵妃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