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女性数量比男性多出4000多万,然而印度并不是男方以巨额彩礼聘娶女子,反而女子如果出嫁需要戴上巨额嫁妆。在印度,超过88%贫困家庭的贫困原因都与女儿的巨额奁产有关,巨额彩礼也是印度婚俗的特色。
印度为何会形成如此奇特的婚俗习惯,自然也与种姓制度有一定关系:
虽然印度早就在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然而种姓制度深入印度文化骨血之中根本难以拔除。雅利安人所建立起来的种姓制度将所有人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以及达利特等不同等级,也就不同种姓。各种姓地位、职业等都严格区分,同时禁止不同种姓之间的通婚。
种姓制度下唯独一种跨种姓通婚被允许,那就是高种姓男子可以迎娶低种姓的女子,这也被很多低种姓家庭作为爬上高种姓等级唯一的渠道。
不过,印度虽然女多男少,却由于允许一夫多妻制,使得原本应该“物以稀为贵”的女性们陷入了非常被动的位置。种姓制度之下,整体呈现出金字塔的形状,高种姓人数有限,而大部分人群都属于低种姓等级。
如此一来,为了嫁给高种姓男子,很多有女儿的低种姓家庭就会想尽办法,而高种姓的男子也会开始采取价高者优先的方法——看哪个家庭的女儿嫁妆丰厚,就娶谁。由于印度整体工作的女性并不多,所以能够经济独立的女性也有限,即便受苦赔钱也要出嫁也是无奈。
由于几千年的积累,女儿出嫁陪以巨额嫁妆逐渐形成了印度的传统文化。在印度,嫁妆是否丰厚是出嫁的颜面,也是出嫁的条件,虽然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但受到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与种姓制度影响,根本无法改变。
印度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观念的严重程度超乎想象,印度每年平均90分钟就会有一位新娘因为嫁妆问题而送命。印度上世纪60年代就通过了禁止巨额嫁妆的法律,但至今似乎都没有任何作用。
种姓制度诞生至今已经超过3000年,也是印度巨额嫁妆风俗形成的根源所在,历经数千年的传统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所以印度巨额嫁妆风俗,可能还要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