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啥意思?为啥农民怕四月初一?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

这句话其实是一句农谚,是千百年来耕作在田间地头的农人用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句话,人们认为三月的初七、十七与二十七这三天,还有四月的初一这一天,都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日子,会对粮食的生产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总结出了“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的话。

每年的三月谷雨一过,就代表着去年冬天种植的庄稼开始进入了真正的灌浆期,而这段日子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比较担心的是这三天不下雨。

过去在农村有句老话,叫做“谷雨不雨,旱到重阳”,说的是夸张了点,但是这句话也的确说明三月的谷雨前后,雨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三月的初七、十七与二十七这几天不下雨,那么就意味着接下来的时间都极有可能少降雨。

相反,倘若是这几天雨水充足,那么就代表之后也会有比较丰沛的降雨,那么,春耕的活动就能够顺利进行,这对后续的农耕非常有利。

农历的三月,大地回春,农民们正在忙着春耕,所以雨水是非常重要的,若雨水充足,春耕进行得自然也就会比较顺畅,播种的农作物有了雨水的滋润,也会更容易抽芽生长。

同时,三月初七、十七与二十七这三天是贯穿整个三月的,若这几天都不下雨,那的确有极大可能雨水偏少,倘若真的如此,农民就只能推迟播种,而播种的农作物,也会因雨水太少而导致发芽率很低,最终影响到了整体的收成。

古代与现代不同,除了传统的沟渠等简单水利工程,主要的农业水源就来自降雨,基本上就是靠天吃饭,倘若需要下雨的时候没有降雨,人力基本无法弥补,因此非常害怕。

与“三月怕三七”,担心降雨少相反,所谓“四月怕初一”,怕是是有降雨。

农历四月的时候,该播种的农作物基本上已经播种完了,而这个时候气温开始回升,并且也最容易出现持续的降雨天气,古人发现,如果四月初一这天有降雨,那么后续的天气很可能会持续降雨。

倘若真的如此,那么不仅农作物会有被淹掉的风险,而且极容易带来山洪之类的灾害,四月份的雨水多,那小麦的生长就会因此受到影响而减产,因此就有了“四月怕初一”的说法。

除此之外,四月还有“四月十二淋鸦毛,大小二麦水里捞”之说,意思就是四月十二这一天若是有降雨,将乌鸦的毛都淋湿了,那么接下来很可能持续阴雨直到麦收季节。

当然,古代的节气与农谚,大多都诞生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具有一定的针对地域性,并非普遍适用于全国各个地方,而在黄河流域,三月是春耕关键期,需要雨水,四月是谷物授粉、灌浆与成熟的关键期,不能有太多雨水,这些农谚都是比较正确的。

古代没有天气预报,且农业生产技术低,无法有效应对天气的变化,而即便是如今科技发达起来了,对自然变化的应对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也并非绝对,古人的话,仍旧有道理。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