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说,对于南京人有个集体性的外号,那就是“大萝卜”,刚开始听到南京人有这么个绰号的时候,实在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
事实上,就像纽约大苹果一样,“南京大萝卜”这个外号,也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当地盛产萝卜的现实,南京所出产的萝卜根茎肥硕厚实,味道非常好。
张通之《白门食谱》记载,南京板桥地区出产的萝卜,皮色鲜红肉实而味甜,无论煮食或煨汤皆易烂,而味甜如栗,其味奇佳。
龚乃保《冶城蔬谱》记载,南京萝卜皮色鲜红,硕大坚实,一颗重七八两,质粉而味甜,远胜薯蓣,秋梨无其爽脆也。
由此可见,萝卜的确是南京的一种名产,南京人也引以为豪。
南京极其喜欢吃萝卜的人很多,著名的现代作家叶灵凤就是南京人,经常大谈特谈自己家乡美味的萝卜,在外之时,也是对南京的萝卜念念不忘,其本人对于萝卜的吃法也很有研究。
不过更重要的是,“大萝卜”不仅是南京的名产,同时也是南京人的代称。
正面理解的话,“大萝卜”是对南京人的一种褒扬。在过去南京的坊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地主们收了佃农们的地租之后,嘲笑他们就好像地里的大萝卜一般,此话传了出去,竟然最终变成了所有南京人的一个外号。
明朝顾起元《客座赘语》中道:“南都风尚,最为醇厚。”
而《正德江宁志》记载:金陵人物敦重质厚,罕儇巧浮伪。
这些都说明了南京人的一个特点,那就是老实本分。
身边如果有些南京人的话,也就很容易能够理解外人为何用“大萝卜”来称呼南京人了,因为大多数的南京人都比较中庸敦厚,说白了也没什么深心思,以此称呼的确很合适。
近代时期,“南京大萝卜”与“上海阿木林”其实是差不多的意思,都是贬词。
上海人时常将南京人视作愚钝之类,因此笑称是“南京大萝卜”,而除了上海之外,其他地方有不少出于同样目的,也会称南京人为“南京大萝卜”。
这种情况下,“大萝卜”就是说南京人老实敦厚的有点过了,用现在的话就是“憨憨”。
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里就说:扬州人除了叫南京人“大萝卜”之外,还叫他们“大舌头”,因为他们的口音很难听。
其实很多的外地人,都不喜欢听南京的地方话。
比如,张恨水在《魍魉世界》中写:“南京话并不受听。”
长久以来,对于南京人的评价主要有两种,一个是“六朝烟水气”,另一个就是“大萝卜”。
前者的意思是说一种悠闲之态、林下之风,安然自得与世无争,然而后者呈现的,却是一种与之截然相反的状态。
浙江出版社叶兆言的《南京人》一书中有一篇叫做《六朝人物与南京大萝卜》的文章,提到了一条是,战后南京征选市花,有人提议梅花,有人提议海棠,有人提樱花,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忽然有人提出,代表南京的不是什么花,而是大萝卜。
书中的描述:很多人谈起南京人的愚钝,忍不住摇头称之为大萝卜,而事实上这无谓褒贬,乃是纪实,因为南京人永远谈不上精明。
南京也曾进行过街头调查,大多数人都认为,南京大萝卜这个外号,主要意味着热情淳朴与保守的作风,也就是“实心眼儿”。
换言之,大多数人其实不觉得“大萝卜”是贬义,而是个褒多贬少的称号。
从某种意义来说,南京大萝卜是六朝人物精神在南京民间的遗留,“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自由散漫,做事不紧不慢,这些悠闲,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
南京大萝卜,说了南京人对于很多事上都挺迟钝,不能说是没有兴趣,只不过现实中,南京的确不太擅长抓住好的机遇,当地人也是一群不太擅长抓住机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