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代很多人都在洗刘禅,说他大智若愚,说他全都是装的,其实他很聪明,但在所有典籍记载之中,除了诸葛亮曾顾及刘备的面子,说过刘禅“仁孝”之外,其他所有人对刘禅的评价都是一言难尽,好话说不出口,抛开臆测而言,刘禅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整体说起来,刘禅前半辈子的人生的确不怎么样:小时候颠沛流离,还差点被刘备给摔死,好不容易等到刘备称帝,自己成了太子,结果刘备挂了,大权都掌握在诸葛亮等重臣手中,好不容易权臣都没得差不多了,蜀汉也撑不住了。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刘禅其实也是非常幸运的:他并没有被父亲摔死,刘备死后因为实在没有其他人选,刘禅继位,虽然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刘禅插不上话,但诸葛亮还有后来的蒋琬、费祎等人都没想过把这个能力很差的皇帝怎么样。
刘禅浑浑噩噩地过着日子,虽然外面一直打,可他却在蜀中安稳做了四十多年太平天子,这个记录其实相当惊人,刘禅的在位时间就是在两千多年里,都能稳稳当当排进前十名。
不过好日子,似乎在公元263年邓艾攻破绵竹时到头了,刘禅不顾儿子刘谌的苦劝哀求,执意肉袒出降,被大军带回安置在了洛阳城,蜀汉烟消云散。
可说实话,后来刘禅的遭遇实在是让人咋舌,就算是成为了亡国之君,他的幸福生活还是得到了延续,并没有过得很差,比起当年的汉献帝,不知幸福多少倍。
其实当时也是比较悬的,因为刘禅投降之后,蜀中还是很乱,魏国攻蜀主力的钟会大军,被姜维堵在剑阁,接到刘禅诏书之后,心有不甘的姜维表面投降钟会,暗中却上了一封密诏,对刘禅表示自己会说服钟会反水,再次恢复蜀汉。
与此同时,自恃功高的邓艾在蜀中擅自封赏,钟会即刻上书给司马昭,说邓艾要谋反,猜忌心很重的司马昭直接让押送邓艾回来,钟会则堂而皇之接收了邓艾的大军,在姜维的挑唆下,钟会在蜀中大权独揽,最终果然以太后密诏为由,号召反对司马昭,只不过没什么人听他的,反而弄得蜀中大乱,乱军之中,姜维与钟会相继被杀。
这件事又折腾了很长时间,刘禅的太子刘璿与不少嫔御都被害了,可如此混乱的时光里,刘禅仿佛空气一般,史料中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载,他顺顺当当保全了下来。
乱局平定后,刘禅被押到洛阳,当年刘备与诸葛亮做梦都想光复中原,可始终没能入长安洛阳半步,反而刘禅却进入了洛阳,司马昭以魏帝名义,封刘禅为安乐县公,其亲近均封爵。
当然,司马昭可不是什么好人,他“厚待”刘禅只不过是为了想让东吴自己心悦诚服投降,可他这边做足了戏,东吴一点反应都没有,倒是刘禅,开心得不得了。
刘禅入洛阳后不久,司马昭安排了一场宴会,席间有一场蜀地歌舞,看得当年蜀汉旧臣纷纷垂泪,倒是刘禅看得挺开心,司马昭问:彼四蜀否?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
后来有很多人分析,刘禅其实是极其聪敏的,他的“乐不思蜀”都是故意的,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毕竟刘禅也有这样的遗传优势,他亲爹刘备就是韬光养晦的佼佼者。
然而,从三国时代前后所有的史料之中,找不到任何能够证明这个观点的记载,对于刘禅的评价,孟达说的是“有识之人为之寒心”,王崇说的是“庸常”,薛羽说的是“暗而不知其过”,总而言之就没有谁夸过刘禅。
当年刘备实在不放心传位刘禅,去问询诸葛亮,想要得到安慰的说法,诸葛亮实在不能昧着良心,又不好直说,就说刘禅“仁敏”。然而这个看似还不错的评价,其实就跟现代人,实在找不到对方有点,就说其老实,是一样的道理。
刘禅的一生都在被人牵着鼻子走,诸葛亮在的时候,基本就是把他当成亲儿子教导,替他办好了几乎所有朝堂上的事情,在此之后又是蒋琬等人,等忠臣们没得差不多了,就是黄皓,从耳根子软这方面来说,刘禅有点像明朝的明英宗朱祁镇,好坏不分,容易被身边人左右。
其实,乐不思蜀这件事,非常符合刘禅的一贯作风,换句话说,刘禅是真的没智慧没心眼,完全谈不上韬光养晦什么的,不过也正因如此,司马昭对刘禅非常放心,并没有为难他。
除此之外,在当时还流行着上古时代就传承下来的“二王三恪之礼”,说简单点,就是朝代更迭之后要保留前朝王室后嗣,让他们继续供奉祭祀宗庙,这也表示新朝的宽容与顺承天意,汉献帝退位之后,也被保留天子仪仗,在山阳之地继续祭祀汉朝宗庙香火。刘禅虽然是亡国之君却还是被司马昭善待,其实也是当时的一种惯例。
不过,刘禅好像也没想那么多,他在洛阳过得惬意,期间没有受到任何折辱与伤害,司马昭对其还格外优待,似乎比他提心吊胆做皇帝的时候更逍遥自在,整日都优哉游哉,反正什么事都于他无关,直到公元271年安然离世,享年六十五岁,也没有患病,这在古代算是高寿了。
刘禅在做皇帝的时候,大事小情都有别人替他操心,至于弱小的蜀汉哪天说没就没,他好像都不太在意,入了洛阳,甚至日子过得更让他满意,毕竟什么烦恼都没了,怎能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