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疼小儿子司空见惯,皇家也一样,尤其是母亲疼爱幼子向来都是很普遍的事情,汉文帝的窦皇后就非常偏心小儿子梁王刘武。
窦氏膝下两子一女,长子就是汉景帝刘启,幼子是梁孝王刘武,女儿是馆陶公主。
三个孩子中,窦氏尤其疼爱女儿与小儿子,相对来说,她对长子倒是淡淡的,甚至于窦氏几次三番希望刘启兄终弟及,册立刘武为储君,将来继承皇位。
按照汉代的相关规制,诸皇子除了储君之外,长大后都要离开长安前往封地就藩,窦氏的长子刘启是太子,自然留在父母身边,可刘武就不同了。
文帝登基后不久,刘武就被册封为代王,之后改封淮阳王、梁王。
在刘武不是太大的时候,就早早离开了长安,离开了窦氏的身边,儿行千里母担忧,窦氏心里牵挂看不着的儿子,乃是人之常情。
尤其是在文帝后期,窦氏因为年华老去而且双目失明逐渐失宠,女儿也出嫁了,大儿子刘启要帮忙处理朝政没空陪,她越发感到孤独,越发思念幼子刘武。
不仅如此,窦氏与长子刘启之间的感情,似乎也并没有那么亲厚,而之所以造成如此情况,也与汉代的“尊母”传统有关。
汉朝重视孝道,皇帝登基母后垂帘监政是惯例。
文帝在的时候,窦氏在前朝说不上话,可景帝登基后,比较崇尚儒学的景帝与尊奉黄老之说的窦氏之间,经常因意见不和而闹出矛盾。
孩子与父母顶撞,在父母眼里那就是忤逆,千百年来都是差不多的,窦氏也越发觉得大儿子实在是“不听话”,所以格外觉得小儿子好。
作为藩王,刘武离开长安之后,除了每年惯例的朝觐述职之外,很难进入长安,而每每刘武入宫,都对窦氏百般孝敬。
不仅仅是大量奇珍异宝,刘武承欢膝下的感觉才是让窦氏最觉得难得的。
比如常年忙于朝政的汉景帝,即便是每天来请安,窦氏也不觉得有些什么,而刘武这个小儿子每隔年把来一次,让窦氏格外珍惜。
物以稀为贵,情分也是如此,并非是汉景帝不够孝敬,只不过相比之下窦氏难得见刘武,而刘武又很懂得讨好,让窦氏愈发疼惜幼子。
景帝登基之后,窦氏开始迅速势大起来,逐渐到了权倾朝野的程度,而这个时候,在窦氏的影响之下,刘武得以经常入长安侍奉。
然而,祖宗规矩终究摆在那里,藩王还是不能停留长安太久。
为了能够让小儿子陪伴在自己的身边,也让其他的人没话说,窦太后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景帝册封刘武为皇太弟,作为汉朝的储君。
窦太后膝下就这两个儿子,要是两个儿子都做过皇帝,那真的是无上荣耀,而汉景帝既不愿意又不好直接拒绝,只能一再含糊其辞推脱搪塞。
从表面来看,窦太后要景帝册立刘武为储君,是为了让小儿子能留在长安陪自己,但兄终弟及这样的做法缺陷太多,并不合适。
要知道,汉景帝并非绝嗣,反而皇子众多,明明有子嗣却传位给弟弟,成何体统。
商王朝时期,就习惯于兄终弟及,但经常发生叔侄之间亲族操戈的事情,在有子嗣的情况下若是传位给兄弟,必然成为一个祸端。
窦太后的提议景帝不敢明着反对,但却引起了诸多重臣的阻止,而最终窦太后也并没有固执己见坚持,一番考虑之后也就放弃了。
古代有句话叫做“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君王还是要年长的比较好,若是年幼的话,是挑不起担子的。
正好,当时景帝膝下诸多皇子,基本都挺年幼的,长子刘荣也才及冠而已。
如果从这方面来说的话,窦太后的想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毕竟景帝身子骨不好,与其父亲文帝一样,都不是长寿康健的人。
若景帝有个万一,他的那群皇子是很难支撑江山的,而梁王刘武年长有子,并且文武双全确实是个人才,他显然比那群毛孩子,更合适做储君。
不管窦太后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要求景帝册立刘武为储君,但这件事最后没有成功,并且窦太后也没有再说些什么。
然而,梁王刘武却并不是省油的灯,反而似乎野心勃勃。
得知群臣反对自己立储之后,刘武竟然派出刺客潜入长安,公然行刺多名朝廷重臣,而此事最终暴露,刘武也被推上风口浪尖。
从刘武派人行刺的举动来看,他的确是想做皇帝的,甚至于窦太后的想法,也多少受到了刘武的撺掇,这样的弟弟,汉景帝当然不能容忍。
尽管有门客顶罪,可汉景帝也知道了这件事的真相,但顾念手足之情,加上梁王刘武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的功劳,景帝没有过多怪罪。
只是,这件事成为了撕裂兄弟感情的一个关键因素。
梁王刘武曾故意躲藏,窦太后寻不到幼子,竟痛斥景帝杀了她的儿子,说自己没有儿子了,景帝听到如此偏心的话,心中更加不忿不满。
景帝与刘武曾经感情深厚,可经过立储事件,景帝对刘武再不复从前,刘武要求入长安朝觐也被景帝多番拒绝,最终郁郁而终,窦太后也算是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