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秦赵交锋,本来作为盟友的燕国非但不帮忙,反而趁火打劫进攻赵国,长平之战后燕国得寸进尺,想进一步攻伐赵国,让燕国强盛起来。
是可忍孰不可忍,虽然被秦国打得元气大伤,但面对燕国的下作行径,赵国也是豁出去了,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燕国以多出数倍的兵力攻赵,却被不要命的赵人打得丧军失地。
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秦国邀请燕国一起进攻赵国,面对秦国的邀请,燕武成王耐不住,果然厉兵秣马在边境集结大军,与秦国左右夹击,似乎要一举灭了赵国。
情势危急之下,赵国也没精力左右开弓,只能专心对付秦国,而燕国在东边攻城略地,赵孝成王忍住了,他根本没有与燕国正面交锋。
公元前251年平原君去世,而燕国派遣国相栗腹以吊唁为名,前去邯郸刺探情况,他回国后报喜,称赵国尽是妇孺,燕国要攻打赵国,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那时在位的燕王喜所执掌的,是个相当强大的燕国,经历之前燕昭王与燕武成王的开拓,燕国已变得相当辽阔强盛,这是之前燕国的历史上从没有过的局面。
燕王喜继位不久,而他也一心重振先祖辉煌,眼下赵国疲弱不堪,实在机会难得,因此他转瞬下了决定,准备对赵国来一次致命打击。
最终,燕国几乎倾巢而出,以六十万大军向赵国开进,而赵国征全国十五岁以上全部男丁,最终也才凑够了十三万军队迎战,看起来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
但战争的结果令人瞠目,赵国大军诛斩了燕国主将栗腹之后,燕国大军全线崩溃,被赵国大军追击,另一位燕国主将卿秦闻风而逃,带着二十万大军被五万赵军追着打。
廉颇与乐乘,率领十三万赵国残兵,硬是把燕国六十万大军打得狼狈不堪,燕国两位主将一个被直接斩杀,另一个被生擒。
第二年,秦国因安阳君崩逝影响,引发了短暂内乱,赵国先下手为强主动进攻燕国,这回赵将乐乘率军夺取了燕国督亢之地,凭借功劳被封武襄君。
事情还没消停,公元前249年,就在吕不韦攻打韩国的时候,燕王喜又背地作怪,以北河间十座城池为代价,请求秦国进攻赵国,让燕国浑水摸鱼。
北河间是燕国与齐国之间的缓冲地带,而邯郸之战后,燕国策反赵国武垣令占据北河间,这会子燕国又将这里送给秦国,让赵孝成王怒火中烧。
这次赵国没有单独出兵,而是联合了魏国,燕王喜弄巧成拙,两年后燕赵易地,以放弃武阳为代价,换取了赵魏退兵,但燕国从此失去了进军中原,成为大国的可能。
其实也难怪燕国被打,多行不义必自毙。
第一,燕国不守道义,赵国豁出一切战国时代,虽然早就已经是礼崩乐坏了,但诸侯国之间打仗的时候,好歹也还是光明正大正面交锋,就算打败了,大家也还是敬你是条汉子。
然而燕国,先是与赵国盟约,又出尔反尔背后插刀,在赵国最无助的时候趁火打劫,这让赵国上下实在是无法容忍,赵国大军充满了对燕国的憎恨。
所谓哀兵必胜,赵国当时已经被秦国打得仿佛失去了所有希望,面对燕国的咄咄逼人,他们已经是退无可退,光脚不怕穿鞋的,打架最怕不要命的,燕国岂是赵国对手。
对于攻打燕国,赵国上下可谓是同仇敌忾,虽然赵国当时都是些残兵,但赵国常年与诸侯交战不断,其民风极其剽悍,崇尚勇猛武力,战斗力惊人。
可以说,赵国人是在战斗中成长的,而廉颇与乐乘都是出了名的悍将,赵军战斗力非凡,而燕国且不说实力如何,关键在于上层就有问题。
未出兵前,燕国对于伐赵就君臣意见不一,燕军内部也无法统一号令各行其是,伐赵这种不仁义的事情也让燕军心有戚戚,战场上根本不是赵国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