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方不大,但向来野心不小,明治维新时就提出了的“海外雄飞论”,其不甘岛国之境,必然对外拓张,最终占据整个东亚,君临印度,这才是日本的将来。
后来,日本又弄出了个所谓的“大东亚共荣”,企图占据东亚、东南亚与南亚。
虽然印度与日本隔得非常远,但日本的野心依旧没有放过这里,只不过日本体量有限,对于印度的远征直到二战尾声才得以进行,没想到日本在印度折戟沉沙,一战即溃。
二战时,轴心国以欧洲的德国与亚洲的日本为主,战争早期,这两个国家对周围大规模发动侵略,但到了后来,随着盟国联合起来反击,德日的对外侵略不断陷入困境,库尔斯克战役与瓜岛战役结束后,不管德国还是日本,都失去了在战场上的主动权。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要求日本在东方对英属印度发动进攻,以打乱那时候的盟国整体布局,为自己争取扭转局面的机会,而日本也不是完全因为德国的建议,那时候的美军在南方不断对日本发起进攻,为了分散美军力量,日本也决定攻打印度。
事实上,在太平洋战争开始之后没多久,染指东南亚的日本,就迅速占据了当时属于英国殖民地的英属缅甸,也由此切断了那时候通过缅甸通往中国云南的公路,可后来随着盟军的实力恢复与反击的进行,驻守东南亚的日军,感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强。
时间越是向后推,日本的处境就愈发困难,情势变得很危急,驻守东南亚的日军本来就没有那么多,可他们还要驻守很多不同方向的进攻,十分吃力,如果这种情况下日军忽然受到了外部大规模进攻,必然要更加处于被动当中。
在1943年年底的时候,在日军当中被称作是“小东条”的牟田口廉也向东京的军部做出申请,希望以主动进攻作为防守,直接进攻当时英属印度东部的重镇英帕尔,以削弱盟军的力量,为当时驻守东南亚的其他日军争取机会,扭转长期以来的被动处境。
盟军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收复被日军占据的英属缅甸地区,向云南输送物资,而日本方面的唯一任务,就是守住缅甸阻止盟军,其实盟军与日本之间必然开战,这是无法避免的,日本进攻印度,只不过是想着先发制人,毕竟日本对盟军并没有那么多优势。
负责进攻印度的是日本缅甸方面军第十五军,牟田口廉也指挥作战,而英国驻守英帕尔等地区的是斯利姆将军指挥的第十四集团军,英帕尔是印度与缅甸交界的城市,出于吉大港通往印度东北的交通要冲上,这里是英国在印度东北重要的军事基地与后勤基地。
1944年的时候,日本三个师团共十万人越过缅甸的钦敦江,正式对印度发动进攻,指挥作战的牟田口廉也口出狂言,称日本陆军天下无敌,太阳旗在不久后就要插遍印度,而英国方面得知消息后,也迅速组织起了对日军的反击作战。
那时候负责指挥英军的是英属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他得到日军动向后,大量集结重兵,准备在英帕尔对日军发动狙击战,对于蒙巴顿来说,主动在丛林与日军作战并不有利自身,反而在占据地势优势的英帕尔,才有更多的获胜机会。
那时进攻印度的日军在行进的时候其实也很害怕,除了大规模雨林当中的危险,后勤补给是个很巨大的问题,而英国人始终按住性子没有进攻,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日军拖进英帕尔附近的谷地,退不出去又攻不过来,最终被完全困住,直到弹尽粮绝。
英国人的想法很好,也没有问题,但日军也没那么好对付,令蒙巴顿没想到的是日军急速推进到了英帕尔,来不及反应的英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好在有美军帮助,直接斩断了日军当时的后勤补给,同时向英军送去了大量的重武器与所需要的物资。
后勤被斩断让日军人心惶惶,很短时间内,日军士兵的口粮等供给就急速减少,而盟国也是趁你病要你命,接二连三发动袭扰,直接切断了日军的退路,成功将日军围困在了英帕尔附近的峡谷之中,而日军却不肯投降,一直想着还是负隅顽抗。
无奈之下,日军想着干脆从英帕尔北边进行突围,但英国与美国也想到了这一点,在日军进军的时候,盟军直接发动进攻,打得日军溃不成军损失惨重,没办法,日军再次撤了回去,对于盟军的轻视,使得日军陷入了绝境当中,根本就无力回天。
原本想着两个星期拿下英帕尔的日军,最终被英印联军困住长达五个月,后来的日军活活饿死的比战场上的更多,它们会吃掉能找到的任何食物,甚至于野草与树皮之类,可就算是这样的话,日军军部也不肯相信,反而多次强调所谓天下无敌的万能“大和之魂”。
但现实就是现实,在英印联军与美军的进攻之下,到了后期日军精锐完全被消灭殆尽,当初远征印度的十万大军,最终仅有一万多人狼狈逃回了缅甸,而其他的日军,除了一部分在枪林弹雨之中丧命,更多的是因为饥饿与疾病而永远成为丛林中的孤魂。
日本对于印度远征的失败,原因是很多方面的,日本本身就体量很小,能维持在东亚与东南亚的作战已属勉强,远征印度本身就很可笑,而在实际作战中,日军的后勤补给被切断,战线被一再拉长,想要不败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这都是注定的。
今天,有什么经验需要分享呢?
立即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