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下江南的故事,众所周知,这几乎成为了江浙沪很多地方土特产与景点介绍的一个标准化故事背景,当年乾隆帝下江南,扬州是必到的地方。
在扬州,最出名的莫过于当地的盐商与著名的瘦西湖。
扬州古城的北部,原本为扬州护城河的瘦西湖,在清朝就成了著名景点,而在瘦西湖中部五亭桥南边的高地上,有一座巨大的白塔,非常出名。
关于蜀岗瘦西湖五亭桥那里的白塔,一直都有传说,是当年扬州盐商江春为了满足乾隆帝兴致,连夜用盐堆出来的,但这种说法,实在不足为信。
高达27.5米的白塔,加上下方的底座,高度超过了三十米,整体都是白色。
从白塔的外表来看,这就是典型的喇嘛塔,这跟北京北海公园里的永安寺白塔,还有北京妙应寺白塔等,都是一样的。
这座巨大的白塔建设于清朝乾隆年间,而且几乎与北京北海的那座完全一样。
整座白塔的塔肚子上,有十三层瘦长圆圈,也就是所谓的“十三天”,而塔座有大量须弥座,呈现出四面八角,每面三龛,内欧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十二个月与每天十二时辰。
虽然扬州瘦西湖的白塔与北海的那座很像,但是看起来更加清秀俊美,而在扬州白塔的旁边还有御碑,上面留着当年康熙帝与乾隆帝下江南的各种诗歌作品。
关于扬州白塔的建设,主要流传着两种说法,而且都跟当地的盐商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种是说,清朝时期徽商聚集扬州,当地出现了大量非常有钱的大盐商,鼎盛时期清朝有一半的收入都来自于扬州的盐商。
这些盐商富甲天下,他们在扬州大规模兴修园林住宅,奠定了如今扬州园林的基础。
清乾隆四十九年的时候,扬州的两淮盐总江春,集资建设了白塔,就是以北京的北海白塔为原型建造,这些在《扬州画舫录》中,都有明确记载。
除了江春造白塔之外,在《清朝野史大观》之中,也还记载着一个传说故事。
乾隆帝下江南的时候,到访瘦西湖五龙桥,对随行的人说这里景色跟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还差了一座白塔。
没想到第二天乾隆帝来的时候,湖边突然就出现了一座巨大白塔,吓到了乾隆帝。
就在此时,随行者上报,这是当时的扬州盐商大贾为了补圣上心中缺憾,命人连夜建造的,因此乾隆帝感叹,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
无论哪种,都跟扬州的盐商有关,其实从明代的时候开始,成祖北迁以后兴驻九边,朝廷让商人运送粮食到边地去,获得盐引之后的商人,凭盐引贩卖食盐。
后代,这种做法被废除,弘治年间商人就可以直接纳银获取盐引贩盐。
皖南地区兴起的徽州商人,原本就家产雄厚,因此在明清时期迅速崛起,他们前往大运河要枢纽的扬州城掌握盐业贸易,发展成为盐商。
明末时期扬州的盐商就已经极其富有,而到了乾隆三十七年,扬州盐商的产业少说也有八千万两的规模,当时户部的所有存银,也不过如此数量。
扬州地区的盐商极其富有,他们坐拥巨大家产,自然也就弄出了一系列挥霍的作风。
除了大规模兴建私人园林,淮扬一带的菜肴喜欢加入大量白糖也是盐商带头弄出来的,因为那时候的白糖价格很高,盐商为了提鲜与炫耀,所以很喜欢往菜里加糖。
清朝时期,盐商各种作风令人咋舌,有在塔顶挥洒金箔,只为看水面波光粼粼的,有将贵价樱桃捣碎之后,把扬州护城河染成红色的,还有用西洋进口的玻璃做水缸的。
盐商也并非只懂得乱来,他们也非常懂得取悦皇室与为国家做出贡献,康熙帝与乾隆帝多次南巡东巡,花销实际上几乎都来自于盐商的捐献。
至于扬州白塔的故事,主要还是“江春一夜造白塔”的说法,江春也是徽商,出自歙县,当时是扬州盐商八大总商之首,他有学问善交际,是个很会办事经营的人。
乾隆帝六次南巡,全部都是江春负责在扬州的接待。
担任扬州盐商总商四十多年的岁月里,江春受到了乾隆帝的格外器重,还获得了顶戴花翎的恩赏,江春年老之后,被邀请参加千叟宴,这是其他盐商享受不到的待遇。
当年曾经传言,江春为乾隆帝兴造的白塔,其实是用盐堆出来的,可这就是个传说,如今扬州的白塔就摆在那里,根本就不是用盐做的,再说用盐做的白塔也不可能坚持这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