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柳条边建设始末,主要意图是什么?

清朝入关之后,就把东北老家作为龙兴之地给封禁了,禁止内地汉民前往定居,晚清时大量中原百姓前往关外讨生活,所以用了“闯”字,既是艰难,其实也因违反朝廷律令。

为了封禁关外,清朝除了下令之外,还建设了著名的“柳条边”,也就是一系列的堤防壕沟等工程,也称作是盛京边墙,在这道边墙之外,就是清朝所正式封禁的地区。


最早的柳条边建设于皇太极在位时期的崇德三年,直到清康熙二十年才完工,历经三代皇帝长达四十三年的时间,以如今开原的威远堡为中心,南到辽宁凤城,西南到山海关。

之后又有一条从威远堡向东北的柳条边,一直延伸到吉林乌拉,也就是现在的吉林市。

由于当年建设柳条边的时候,很多的农户村庄都位于柳条边之外,为了生计,顺治与康熙时期也酌情进行了适当的延展柳条边的活动,将柳条边的范围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大。


整体的柳条边呈现出“人字形”,与长城不同,柳条边其实就是大量的土堤与壕沟,上面栽种了很多速生的柳树,每隔一段距离就建设门楼城堡之类。

柳树容易存活,而且生长很快,也由此形成了极其密集的边墙。

直到康熙时期柳条边正式建设完工,由边墙、边台、封堆与水口组成,在东北的南方也就是辽河流域蔓延开来,用于限制关内与关外人员活动。


许久以来咱们说清朝封禁东北,其实这是不对的,清朝真正封禁的是柳条边之外,而对于山海关外与柳条边之内的范围,像是旗民等,还是可以获准活动开垦的。

绵延上千里的柳条边,在东北形成了一道道障碍,将东北的松花江流域封闭。

由于东北的大量边民活动,还有隔壁的李朝人经常越界跑来采挖人参之类,清朝也对于柳条边进行过一系列的修缮维护,直到道光年间仍旧如此,清末被废除。


清朝建设柳条边,是作为对东北龙兴之地封禁的一种手段,清朝对于风水龙脉深信不疑,出于保护祖宗之地的目的,建设了大规模的柳条边工程。

不仅如此,柳条边也可以保护东北丰饶的物产,将其专供朝廷宫廷享用。

清代宫廷非常喜爱的东珠、人参、貂皮等等,全都出产于东北地区,而且这里乃是满洲的发祥地,受到格外的尊崇,不少清代皇帝都会前往东北进行巡视。


虽然清朝的柳条边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东北,却也造成了极其巨大的危害,由于延续两百多年的封禁,使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东北,地广人稀没什么人烟。

近代时期,没啥人丁的东北成为沙俄的盘中餐,清朝在东北存在感虚弱,无力转圜。

晚清时期柳条边名存实亡,大量为生计所迫的中原百姓纷纷前往东北谋生,而清朝也考虑移民实边所以解除了封禁,柳条边这才被废除,东北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