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岱的《自为墓志铭 》?

张岱(1597年—1679年)字宗子,号陶庵,晚明文学家、史学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不事科举,不求仕进,只以著述为业,是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69岁时,他回忆自己的人生路程,作了一篇《自为墓志铭》,死后备用,以讥讽的语言,不溢美,不隐恶,千余字述说了自己的一生,抒发愤世嫉俗之情。虽未死而定论,却避免了死后的“歌功颂德”。

《自为墓志铭》分为四大段。张岱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深厚,上几代都为官。张岱生活的明朝末年,社会上有一股反理学、叛礼教的思潮,文人士子对社会不满,追求个性解放:纵欲于声色,寄情于山水,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在张氏祖孙的交游中,就有这样一批文人雅士,张岱的也深受纨绔习气和名士风度所感染。

所以,张岱在开篇就“忏悔”:“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到他50岁时,国破家亡,避迹山居,穿起了布衣,还经常断炊,与20年前相比,真是恍如隔世。

第二段主要是张岱的自我评价,世态炎凉和社会变故,张岱有“有七不可解”,所以,称之为富贵人可以,贫贱人也可以;是智慧人还是愚蠢人、是强项人还是柔弱人、是卞急人还是懒散人,称什么都可以,自己也说不清楚了,陷入矛盾之中,以至于:“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家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第三段主要列出张岱已行世的《石匮书》、《张氏家谱》、《义烈传》等15种著作,写他的出身和少年时期的经历,其中,祖父带他有杭州,与当时的大文学家陈继儒相遇,陈继儒出上联:“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他以“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应对。深得陈的赏识,对他寄予厚望,但现在他只得感叹:“岂料余之一事无成也哉?”

第四段叙述作墓志铭的动机。明朝灭亡后,他的人生彻底变了,“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效颦古人自作墓志铭,铭曰:“穷石崇,斗金谷;盲卞和,献荆玉;老廉颇,战涿鹿;赝龙门,开史局;馋东坡,饿孤竹;五羖大夫,焉能自鬻;空学陶潜,枉希梅福;必也寻三外野人,方晓我之衷曲。”

张岱的《自为墓志铭》,看似通篇诙谐近乎戏虐,但却有一种不甘,充盈着一种郁勃之气,给人一种不甘沉沦,顽强抗争的印象,张岱此后的10余年,也表现了他不甘自生自灭,奋发超越的精神品格。

张岱的《自为墓志铭》,也是他老有所为,老而不衰的起点,他一生著述,除在墓志铭中所列的15种外,还有《夜航船》等共30余种。所以,不能简单地理解这篇铭文就是一位落魄士人的悲鸣。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