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谢安叔侄如何做到以少胜多?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组成87万大军南下,自称投鞭可以断流,以一举灭晋。晋相谢安使谢玄等率北府兵8万迎战,在洛涧(即洛河,在今安徽淮南东)大破秦军前哨,苻坚登寿阳城,见晋军严整,遥望八公山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兵,这就是成语“草木皆兵”的由来。晋军进至淝水,要求秦兵后移,以便渡河决战。苻坚想乘晋军半渡时猛攻,便挥军稍退,但一退便不可收拾,秦军大乱,晋军乘机渡水攻击,秦军大败,溃兵逃跑时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的追兵,这就有了成语“风声鹤唳”的由来。谢玄乘胜攻占洛阳、彭城等地。苻坚逃至关中,后为姚苌(cháng)所杀。386年,姚苌称帝,国号大秦,都长安,年号建初,史称后秦。

谢安叔侄如何做到以少胜多呢?我们可以从前秦和东晋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看前秦的失败原因,综合整个战役过程来看,前秦失败大致有四个方面。

第一,从战略战术上看,苻坚好大喜功,战前缺乏周密的战略部署,临战时有战术指挥上的错误,这是前秦失败的重要原因。

一是没有认清主客观条件,依仗人多势众,贸然远征。

二是报有侥幸求胜心理,战略上轻敌。

三是前锋军失利后,产生惧怕晋军的心理。前锋军梁成5万前秦兵被东晋大将刘牢之全歼后,士气大伤,苻坚开始惧怕晋军,带来的是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结局。

第二,从战役的准备上看,前秦军缺乏较雄厚的物质基础。

一是前秦军连年征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保障。

二是连年战争,造成人民厌战,军队缺乏战斗力,缺乏群众基础。前秦军在与晋军局部接触时,数十万前秦军便全线溃败。

第三,苻坚用人失误,不择贤愚,赏罚失明,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四,从兵力上看,人数上前秦军占绝对优势,但后续部队远在千里之外,交战时双方兵力相当,谢玄的北府兵的战斗力更强。

再看东晋胜利的原因,大致有5方面。

第一,谢安等人在前秦大举进攻时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坚决抗战,有必胜的信心。第二,“北府兵”是一支敢打硬仗的精锐部队,战斗力强,主将指挥若定,将兵齐心协力,又有民间军事力量的支持。第三,有地利优势,凭借淝水天险的优势,准备充分。

第四,战术得当。

谢玄统领的晋军主力抵达洛涧以东地区时,因兵力悬殊,便想用消极抗御之法,待敌疲时伺机反攻。但得知待前秦百万大军一旦完成集结,晋军便很难对付,寿阳城内目前只有20万前秦军队,应立即进攻,挫敌锐气,便改变战略,以5000兵力夜袭前秦军,前秦损失15000余人。

第五,动摇前秦军心。分化离间前秦内部关系,涣散其军心;以智激敌,诱敌后退自乱,乘隙掩杀;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东晋收回黄河以南故土,把战线推到黄河一带。

谢安谢玄叔侄指挥的淝水之战,是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永垂史册。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