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教育子女成才的人物或故事?

中国历史有很多教育子女成才的故事,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宋庆龄的父母教育子女和林伯渠的父亲教子的故事,从这两个故事里,孩子的父母从从中受到一些启发,明白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一 宋耀如夫妇支持儿女们进取

宋庆龄(1893—1981)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她7岁进上海中西女塾读书,1908年7月毕业,随后赴美国留学,1913年获文学学士学位。

宋庆龄和她的兄弟姐妹,即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宋蔼龄、宋美龄,特别是姐妹三人和宋子文,都是中国近80年历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他们的父母被称作是近代中国最善于教育子女的家长。

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原名宋嘉树,本姓韩,原籍广东文昌县,童年时随堂舅到波士顿,堂舅无嗣,认其为子。

他在美国大学毕业后回国,被委任为上海川沙地区传教士,继而转向办实业。他头脑灵活,经营有方,他开设的面粉厂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面粉厂之一。

他是孙中山的好友和革命党人,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宋庆龄的母亲倪桂珍,是一个有教养、有文化的女性。父母对家中的6个孩子以新式的、正规的、优等的教育。

  • 宋耀如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决心要把子女培养成林肯、华盛顿式的伟大人物,以报效祖国,拯救多灾多难的民族。

  • 他坚持一个观点:“只要一百个孩子有一个成为超人式的伟大人才,中国就有四百万超人,不怕不能得救?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还不能全心全意培养子女,我要敢于为天下先。”

  • 他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压抑个性,陈腐不堪,也不赞成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他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与吃苦耐劳精神。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训练下,宋庆龄培养了自制、忍耐、坚韧的品格,又不失女孩的优雅。

据说有一次盛宣怀到宋家作客,对小小的宋庆龄高贵的仪态举止和端庄大方的美,大感惊讶。

盛宣怀对宋耀如说:“查理牧师,二千金的相貌风骨乃贵不可言,贵不可言!”

意思是说宋庆龄是大富大贵之人,有当国母皇后的面相。宋耀如却不希望子女为王作后,他经常以“社会公仆”的思想来教育子女。

  • 母亲倪桂珍也十分注意对子女的教育。她认为子女都应有受教育的机会。她把6个子女都送进学堂,都让他们到美国去留学。

  • 她对子女的严格管教,暑假期间,也不放松过孩子们的学业。上午,她请一位英国教师教孩子英语和拉丁语;下午,请中国教师教古典文学。

  • 倪桂珍还注意对子女的品行教育,要求子女言必行,行必果,不能自食其言。

在父母精心地培育下,宋氏6姐弟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宋庆龄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革命家。

二 林鸿仪教育孩子励志

林伯渠(1886—1960)一生对中国规模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1886年3月20日,林伯渠生于湖南省安福(今临澧)县。1896年入道水书院,1902年入湖南公立西路师范学堂,1904年春赴日留学。

林伯渠从青少年时代就投身革命事业,他的成长是与父亲的教育分不开的。

父亲林鸿仪(1865-1906)出身书香门第。年轻时多在外求学,1893年中副贡生,1896年曾赴京入太学肄业三年。

他忧国忧民,痛恨列强侵略中国和清廷的腐朽,赞成维新,希望中国变法自强。

他知识渊博,研究过天文、地理、数学、矿学以及中国历史上的中兴之道。

1893年,林鸿仪从省城赴考归家时,看到7岁的伯渠身体健壮,还跟表哥学完了《千字文》,由衷高兴。他决定在教育儿子上多花一些工夫,为儿子安排了读书计划。

他为儿子编辑了一套课本,共计四种,筛选从古至今的文、诗、词、曲的精华,每种冠以“励志”,分别为《励志文选》、《励志诗选》、《励志词选》、《励志曲选》。

“励志”体现了编书的宗旨和选材的主要内容,也体现出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希望儿子从小立志,努力学习,经受磨练,成为对国家的栋梁之材。

林鸿仪赞成维新,主张办新学。维新运动失败后,科举、八股再度兴盛。他仍鼓励儿子要读新书,求新知,作实用文。

他要求儿子新旧课兼修,既要学习新学的历史、地理、算学、又要攻读旧学古籍中的《诗经》、《楚词》、《易经》、《书经》、《礼记》、《春秋》、《老子》、《庄子》、《韩非子》、《左传》、《公羊传》等。

他用6个月的时间,指导伯渠攻读公羊学说。由于有父亲苦心孤诣,耳提面命的指导,加之林伯渠自己的勤奋攻读,林伯渠在中国史地、古代汉语、诗词曲赋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林鸿仪还注意培养儿子良好的学风和为人之道。他素来反对为学空疏而不务实,反对独善其身而不求兼济天下。

  • 他认为要济世致用,不仅在于礼乐刑政,更主要的是充盈府库。他对管子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贾谊的“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和刘晏的“理财当以爱民为先”等观点,非常佩服。

为使儿子能深刻地认识这些思想,在伯渠开智就读后,他又开列《史记·管晏列传》、《商君传》、《汉书·贾谊传》、《唐书·刘晏传》、《唐书·杨炎传》、《宋史·王安石传》和《明史·张居正传》等书目,指点伯渠细读。

这些历史人物传记,对少年林伯渠产生很大的影响,使他在心中确立了为人做事应以天下事为己任,为天下事须重才务实的思想基础。

所以,后来林伯渠到留日时就攻读了经济学,研究财政学、薄记学和统计学,为以后胜任为革命而理财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从护法战争中他担任湖南财政厅长起,无论是在南昌起义中,还是在苏区工作和在长征路上,他都在财经工作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文:趣话历史那些事,欢迎关注】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