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项羽得了天下,中国会怎么样?

admin2023-10-09问答119

就算项羽得了天下,也注定只会建立一个短暂王朝。大一统的大势不可逆,我们看历史不能过分高估一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其一,当时的中国历经500年的春秋战国割据,无休止的战乱,人命如草芥,民心思定是天下人普遍的诉求。项羽成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之后,大搞分封制,开历史倒车,逆大势而行事,注定长久不了。

其二,项羽是绝世猛将,是当世的战力天花板。这就决定了他极度自信,觉得所有的问题他都可以一力破之。一个极度迷信自我的人,注定没有发掘人才的视角和心胸,也不屑于使用政治手段的。这也就出现韩信在其帐下不得重用,范增郁郁而终,鸿门宴该杀不杀等一系列情况。打天下可以依仗绝对武力,坐天下靠的是政治能力。就凭项羽这种政治差生,这天下,他把握不住。

就算项羽得了天下,也注定只是历史长河的一朵小水花,一瞬即逝。然后中国又会进入短暂混战,最终还是会在一位英雄人物的带领下,走向统一。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这是历史趋势罢了。

爱生活的太行之巅回答:

如果项羽得了天下,大一统的封建中国将不复存在,分封诸侯造成的影响是永久的。因为项羽的威望,古代中国会在很长时间维持分裂。如果时间够久,像欧洲一样小国林立都有可能!

纪元的尾声回答:

事实上,项羽得过天下,只不过时间短暂罢了,而他得天下的结果就是诸侯倒戈,纷纷跑到了刘邦那里,不久之后被天下诸侯给围殴致死。

项羽已经用死来证明过,他当皇帝也不可能长久。

关于项羽得天下这件事,看待的角度不能狭隘地从“是否登基当皇帝”出发,而是要看项羽是否为实际意义上的天下共主,因为在项羽的心中,他很鄙夷秦始皇“皇帝”的那个称号,他向往的,仍然是周代的“尊王攘夷”的大分封制度。

但随着项羽掌控天下的时间推进,他到底会不会像后来的刘邦一样觉得分封制弊端太多从而取缔分封制,这个问题无法推断,因为项羽还没熬到那个阶段,“天下共主”的体验卡就过期了。

项羽的崛起,是在项梁死后开始的。

从稍微带有一些“神话”的角度来讲,项羽这个人力大无比,身高要远远超出一般的人,而且他能够以一当百,要真的以这种体型、战斗力,就算把项羽放到史前时代,恐龙都得挨三拳,而项羽到底是不是这么一个形象,历史已经难以追溯了,毕竟后人给项羽加的料太多了。

而对项羽历史的记载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司马迁,但太史公在某种程度上,是项羽的迷弟,所以他对项羽的描述,多少有点偏颇的成分。

在介绍项羽背景时,司马迁是这么说:

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史记》

秦朝的一尺,大概就是24厘米,而八尺余,就意味着不止八尺,就算将近九尺都是合理的,这也就意味着,项羽的身高是在1.9米到2米出头的区间。

乖乖,秦朝啊,乱世啊,大家肚子都吃不饱,个个都是面黄肌瘦,忽然来个两米高的巨人,他是一个什么概念?

除此之外,还有举鼎一事,那时候的鼎不说个个千斤重,但七八百斤是普遍现象,就是这么一个重量,项羽给扛起来了,所以别看司马迁用的语言没有什么怪力乱神的倾向,但他平静所叙述的项羽却是细思极恐的,而司马迁到底相信事实还是信仰霸王,十分难说得清。

除了这个以外,还有奠定项羽霸主之路的“巨鹿之战”,太史公又是这么说的:

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史记》

在巨鹿之战后,项羽杀掉主将宋义,击败了众人眼中不可战胜的章邯,所以项羽的威望极速攀升。

但问题来了,自古以来,其实几乎没有什么一战就让一个“杀主将”的副将在创造了大胜之后,会迅速被人推上尊位,因为这些圈子无一不存在内斗,如果是正常权谋家,看到项羽大胜的第一时间就肯定是想着声讨项羽,追责他杀害宋义的事情,然后再功过相抵。

说白了,就是打压项羽的功劳。

可现实却是,所有人都跪在项羽面前,不敢抬头看项羽一眼,这里面既有项羽那王霸的气质,可以称之为“秦代高达”的身躯,但更多的是,项羽在武力上对所有人的绝对碾压,也就是暴力征服。

因此,就算太史公没有夸大项羽的形象,这也已经体现出一个问题了:

在项羽面前,正常的权谋逻辑失效,项羽的武力镇压一切,这其实是不太健康的“统治”

何为健康的统治,这就涉及到了儒家、道家等派别的治世理念,之所以说是儒家和道家,因为他们两家的文化核心,都是在强调“君王需要做些什么”,而法家则是在强调“除了君王以外的所有人需要做些什么”,用一句现代一点的话来说,这就是义务主体的不同。

所以强调君王的义务,譬如不能对大臣发脾气,要听大臣的话,要节俭,要对百姓跟自己的儿子一样,这些都是“健康统治”的范畴。

一旦跟这些义务不相符,那就是非健康统治。

不说太远的,就拿人性来说,管人的和被人管的,永远存在矛盾,能够解决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管人者“听”被管者的话,良好的秩序,终究是要以一方“吃亏”来稳定的,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守恒定律。

那么现在,项羽占据了最高地位,但他没有对自己的义务束缚,这久而久之,就会造成麻烦。

项羽的蜕变是巨鹿之战,掌控话语权则是在进入关中之后,而在进入关中前,项羽干了一件大事:

坑杀秦朝二十万降兵。

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史记》

计谋虽然是蒲将军,但项羽却没有丝毫犹豫,坑杀降卒,这是一件很低级、无耻的行为,正如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赵国数十万人,后世很多帝王将相对白起的战绩其实是很“鄙夷”的,因为杀降跟杀猪狗没区别,既然杀降都算是战绩,那么杀鸡杀鸭也应该算入战绩里。

可白起只是将领,他是典型的管杀不管埋,秦国又不是他做主,而项羽呢,他已经不是单纯的将领了,他震慑诸侯,眼瞪熊心,是实际意义上的天下之主,他反而还搞这一套暴戾杀戮,那么在众人心里的问题就来了:

你项羽到底还想不想好好过日子了。

别以为项羽的骚操作就这样结束了,进入了关中,他还有大招要放。

在关中的时候,项羽几乎要把收拢民心的刘邦干掉了,但奈何项家有人不争气,帮助刘邦逃出生天,但项羽还是在关中完成了分封,一个以项羽为核心,熊心为傀儡,诸侯为枝叶的天下秩序重新建立了,不算项羽自己的“西楚霸王”,另外十七个诸侯王,包括汉王刘邦,都是项羽分封的。

谁分封,谁老大,这是周代传承近千年的思想常识,没人敢反驳。

如果项羽在分封后,好好经营关中,其实他就能以自己的军事智慧、武力镇压一切,关中之地易守难攻,这十七个诸侯就算想反,捆起来都未必够项羽一只手打,但项羽大佬却不是这样想的,任谁都看不出来,项羽这个大高个子,还有点“想家”。

进入关中后,项羽把刘邦攒的功德全霍霍完了,派人屠杀咸阳旧党以及终于大秦的百姓,然后又将秦子婴杀害,火烧阿房宫,以至于大火三个月仍在持续,搞破坏就算了,项羽还把抢来的财富全部打包,准备快递回去江东。

仔细看看,项羽做的这些事,就不是想搞什么发展的。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当时都有人在一旁劝项羽了,苦口婆心告诉项羽,关中土地肥沃,地形易守难攻,数十代秦国人在此繁衍生息,过来人的眼光不会错,可项羽怎么着,谁建议,谁下锅,颇有商纣王“铜柱烧烤”的意味,算得上经典再现。

那么这样的一种项羽,用八个字来总结:

诸侯不满,自决民心。

项羽兴冲冲带着关中特产回去了江东,然后留下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割三秦,让他们帮项羽守护关中,其实守护是假,盯着刘邦倒是真的。

经过湖南的时候,项羽顺手把熊心杀了,熊心死后,项羽天下共主的地位稳稳坐实,而项羽自己不登基为帝,这说明项羽对皇帝这种“名号”根本不感兴趣,项羽一直是一个“伟力尽加己身”的人物,他不喜欢什么正统性,什么礼法,在他的眼中,世界只存在他打得过的和他打不过的人。

所以说,项羽是古典分封制的维护者,但他和周武王、周公旦的思想出发点不同,周公旦致力于一套完善的思想制度维护周王室世袭的统治,而项羽则是以个人伟力为一切,后代要是守不住那就算了,两者相比较,项羽多了一分潇洒,少了远见。

潇洒是潇洒了,但潇洒的代价很大。

因为项羽的“冤家”:韩信横空出世了。

其实项羽被世人在背后不断谴责,但他还是很强,强到让人害怕,比如田荣因为项羽的分封不均而造反,迅速又被项羽镇压了,根本翻不起什么浪花,刘邦和其他对项羽不满的诸侯组成联军,一共五十六万人,竟然被项羽带着三万人马就杀得大败。

离谱不离谱?

这问的是刘邦,他带着五十多万人输给了三万人,刘邦是怎么想的?

就彭城之战来说,天下诸侯王捆起来确实都不够项羽打,因为项羽是绝对的破坏者,能把门砸了就绝对不会开门,能把碗摔了就绝对不会洗碗,同样的道理,能把人杀了就绝对不会招降教化,风格注定前途,性格决定命运。

可项羽再厉害,还是要对他说一句:

就是缺人治你!

于是韩信来了。

韩信作为项羽的死对头,次次克制项羽,在战术上、行军上屡次击败项羽,韩信是一个天才,因为在那个时代,没人这样打仗,很多兵法也都被秦始皇毁了,所以一切要自悟,项羽是上一个天才,韩信就是新的天才,两个真正的王者在天下交战,刘邦纯粹就是个混业绩的。

强悍的韩信把项羽打得怀疑人生,项羽心想,以前韩信在他手下唯唯诺诺的,怎么现在跳槽到刘邦那变得那么凶猛。

拜托,项老板,你那个庞大的体形,残暴的脾气,谁敢和你当面好好说话。

面对韩信,项羽有了出道之后第一次“让步”,他开始玩权谋了,派出使者跟韩信谈话,挑拨离间韩信和六班的关系,虽然是挑拨离间,但道理也是真的,项羽被灭了,韩信能好吗,因此三分天下,这是最好的办法。

项羽用这个行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大多数天才并不是真的不食人间烟火,就是欠收拾的,人类的耐心永远只会给予比他更强大的人,反之就是装模作样。

只有打不过了,才会想着用脑子,砸不烂的门,也得乖乖找钥匙,摔不碎的碗,也得乖乖洗干净,杀不掉的人,那就得好好聊聊,说不定还能把酒言欢。

搞笑的是,韩信这时候犯病了。

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要绝杀项羽,似乎跟项羽有什么杀父之仇似的,但在韩信眼中,一个压制他才华的人,就是比杀了他爹还可恨,所以什么三分天下,项羽啊项羽,你也有求饶这一天,真是可笑可笑。

项羽的示弱让韩信达到精神高潮,这是刘邦不能懂的低头,一个天才向另一个天才低头,快感是极致的,所以不严格来说,刘邦得天下,是捡了大便宜,当然啦,刘邦还是做了很多事情的,只不过在军事上,确实太丢人了。

就这样,项羽被堵在垓下的时候,韩信四面楚歌就让项羽的军队集体落泪。

看来江东子东,优点是都很顾家啊。

而项羽死了,死得遗憾,后世多少人为项羽叹息,可换个角度来说,项羽其实死得刚刚好,就按照他的性格,如果没有韩信治他,他在之后会不会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荒唐事”来?

要知道人家秦始皇都没有大规模杀俘虏,还是很耐心地“书同文,车同轨”,试问项羽开始称霸天下后,有进行过什么制度建设吗,事实就是一个都没有,不建立秩序,只破坏秩序,这样的人当不了皇帝,就算当了,没过几天也被人砍下去了。

刘邦的成功就在于,他听萧何、张良等文人的话,因为刘邦知道,修复天下更重于打天下,天下何时都能打,但制度垮了,整个民族就垮了,所以项羽失天下可惜,但也所幸他失去了天下,不然的话,中原大地的前途未卜。

再说回前文提到的“人际关系的守恒定律”,当项羽以一种极其强势的姿态和人相处的时候,就注定了关系上的极大不平等,不平等只会引起反弹,所以用这个定律来说,项羽的结局又不是什么遗憾,而是一种必然发生的结果罢了。

得了几年天下,对项羽来说,其实赚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做自己6099回答:

年龄小的时候项羽是真英雄,当学了历史,上了年纪,才发现项羽才是罪恶的人,它为什么要抗秦,因为秦灭了它的国,让一个世袭贵族变成一个庶民,所以它心里一直都是还是想永远不劳而获的权力权利,并不是为了穷苦百姓利益,而是一个从头到尾的投机分子,这种人和现代好多人一样,一代从军,后代子孙全部都是人上人。

司空北回答:

项羽死的时候虚岁才31,按孔子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项羽最多达到了而立之年,距离不惑之境还差很多,也就是说心智还不成熟。

假如让一个心智不成熟的人赢得了天下,再加上他本身骄傲的个性,很难想象他能能将国家治理成什么样子。

再加上他本就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和治理天下的眼界,也就学学周天子,天下诸侯,一分了之。也就是说他得到天下后是时代的退步,而不是进步,诸侯相互征伐的时间可能还要延续很多年或很多代,那么黎民百姓、天下苍生将何其不幸?中华大一统的局面很可能会延期甚至是消失,譬如今日欧洲版图之碎裂,也不是不可能。

从他用人也就能看出来,唯一的一个谋士、文化人范增都被他拋之如敝履,经不起别人哄骗,扛不住别人离间,识人不明(韩信不得重用),又不爱看书(看兵法都没坚持看完),不爱总结,不承认错误,临死都以为是时运不济(时不利兮骓不逝)。无论是学识还是识人、用人,都有问题,这样的人一旦上位治国,很难想象身边不是一大群赵高之流,误国、灭国也是旦夕之事耳,仅存匹夫之勇,于国何益?夏桀、商纣夫勇之气,能比项羽差多少,已得国者,还不是被武王所灭!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三样:制度、文化、科技,这三点纵观大汉朝都有巨大的进步,以至于奠定了后世两千多年中华封建文明的基础,国人以汉人自居。刘邦才是那个天选之人,才是那个继祖龙之后真正开创华夏大一统进程的天子。

至于项羽,在时代的洪流中逆流而行的猛男,个人武力再强,耐不住人性弱点的昭著,终将被时代的洪流所吞没,徒留英雄的悲伤和后人的幻想而已。

橙皮卷回答:

公元前207年,项羽得了天下,分封诸侯王。如果不是刘邦起兵杀死项羽,夺了江山,天下必然很快会大乱,中国很可能四分五裂,成为无数个小国。

项羽在秦亡后建立“西楚”王朝,自称“霸王”

他采用分封制管理国家,封赏反秦有功的将士及六国贵族为王,让他们各自占据一方土地,定期朝贡。

有人说,周朝也是分封制,不是还统治了790年吗?如果没有刘邦,难道项羽不能将天下传给子子孙孙,成为第二个周文王吗?

这不太可能。

项羽的几个致命性格缺陷,导致他不可能长久地拥有天下。

即使没有刘邦,项羽统治的时间就算长一些。天下也必然会战火四起,分崩离析。

一、刚愎自用,自大自满

项羽是个自我意识空前强烈的天才。

有的人通过勤学苦练,卧薪尝胆,成就一代伟业。有的人却凭借天生的灵活头脑和强健体魄,轻松就可以达到大部分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项羽显然是后者。

他年少时,既不喜欢读书,也不愿意练剑。自己还振振有词:“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

于是,项羽又开始学习兵法,不过只学了个大概就再也不肯深入研究下去。

可是上天对项羽却非常垂青,他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不用下苦功就可以拥有这一切,该让多少人羡慕嫉妒!

正因为如此,项羽对自身的能力总是信心十足。

自信、自负、自傲、自高、自大、自恋,怎么形容他都很合适。

项羽从小就养成了天老大我老二的唯我独尊型人格。对于别人的意见,他很少能听得进去。

最为典型的例子发生在公元前206年,项羽破釜沉舟灭了秦军主力后,率诸侯军向关中挺进。

当项羽到达函谷关后,发现函谷关已经被刘邦派军队守住,不允许楚军入关。

项羽这才知道,刘邦已经率先攻破咸阳,进入关中。

他下令楚军武力破关而入,并一路向咸阳推进。

刘邦听闻此事后非常害怕,项羽军力40万,自己只有10万兵力,相差悬殊。如果双方交锋,胜负可想而知。

于是,刘邦自动撤出咸阳,在霸上驻扎。

谋士范增对项羽说:“刘邦是个非常贪财好色的人。进入关中后,既不贪图钱财,也不迷恋女人,看来他有不小的志向。大王您应该趁早杀了他,以免养虎为患。”

项羽大怒,准备次日就剿灭刘邦。

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刘邦的下属张良交情极好。他连夜偷偷跑到刘邦的军营,让张良速速逃走,以免全军覆没,死于非命。

张良不肯离开刘邦独自逃命,急忙向刘邦报告此事。

刘邦震惊之余,采纳了张良的计策,请项伯去说服项羽,告诉他自己没有任何称王之心。为了能够获得项伯的鼎力支持,刘邦和他结了儿女亲家。

第二天,刘邦带着少量随从,准备了进献给项羽的贵重礼品,去鸿门请罪。

此时项羽原本愤怒的心情在项伯的游说下,已经有所缓解。

眼看刘邦又亲自前来请罪,表现得非常卑微,极力表明自己的忠心不二。项羽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根本就不想杀掉刘邦了。

鸿门宴上,范增不时向项羽打眼色,举起自己的玉佩三次,示意项羽尽快行动。项羽却一直沉默,没有什么反应。

范增又气又急,只好悄悄招来会舞剑的项庄,对他说:“君王仁慈,不肯杀掉沛公。你去舞剑,趁机杀死沛公。”

项伯看到项庄几次将剑尖对准刘邦,都及时站出来挡住了项庄,范增的计策未能成功。

这时候项羽根本没有关注刘邦,他的注意力被刚刚闯进营帐的刘邦下属樊哙吸引住了。

樊哙连饮了两斗酒,吃了一条生猪腿。

这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壮士正是项羽所欣赏的。樊哙趁机说:“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麻,所以天下人都反叛他。沛公先进了咸阳,任何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还将军队退到霸上,等着大王您的到来。”

樊哙言必称项羽为大王,并表示刘邦只想被封侯,对称王没有任何想法。

项羽听得很高兴,又一次感觉到自己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刘邦更加不在意。

鸿门宴本是项羽铲除刘邦的大好时机。可是项羽却不顾范增的多次提议,认为刘邦已经服软,没有杀他的必要了。

范增大失所望,气愤地说:“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不幸的是,楚汉相争的结果竟然让范增一语成谶!

自尊心极强的项羽难以听进他人的意见,总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容忍不了他人与自己意见相左。

因此,在楚汉实力走向变化的转折点“鸿门宴”中,项羽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二、不能识人善用,排斥贤能者,任人唯亲

君王与谋士,往往是互相信任才能互相成就。

项羽刚刚起兵时,麾下本来人才济济,前来投奔他的人中不乏军事、谋略奇才。

可是,他却不肯对有才之人多加赏识,反而多疑猜忌,不肯重用。导致不少能人异士纷纷离开项羽,转投他国。

1】陈平

陈平曾经是项羽的谋士,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

随后,殷王司马卬背楚降汉,陈平受命攻打司马卬,得胜,平定殷地。

不久后,刘邦东征攻下殷地。胜败本是兵家常事,项羽却怀疑以陈平为首的平定殷地的将官们在其中做了手脚,打算将他们全部诛杀。

陈平得知信息后,因为害怕,偷偷逃走。

经人引荐,陈平见到了刘邦。两人彻夜长谈,十分投机。

刘邦问陈平:“听说你原来是帮助楚霸王的,现在又来帮助我,为何?”

陈平回答:“我侍奉楚霸王,霸王却不信任我。我久慕大王善于用人,所以才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

刘邦重重地赏赐了陈平,提升他为护军中尉,专门监督诸将。

从此,陈平一心一意辅佐刘邦,“六出奇计”夺取天下,成为刘邦麾下最为重要的谋臣。

2】韩信

韩信本是项羽麾下的一个普通士兵,他多次尝试为项羽献计,却得不到项羽的赏识。

刘邦入蜀之时,韩信离楚归汉。

从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开始,短短五年的时间里,韩信率军定三秦,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灭楚......威震天下。

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大战,暗度陈仓、木罂渡河、背水一战、半渡而击和垓下之战都出自于韩信神出鬼没的策划。

最后将项羽围在垓下,四面楚歌,被迫自尽的正是他看不上的韩信。

韩信常常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所向披靡。被人称作“战神”,“兵仙”,“国士无双”。

刘邦最后能够战胜楚霸王项羽,统一江山,开创大汉王朝四百多年的基业,韩信居功至伟。

如果项羽能够早日重用韩信,不夸张地说,天下就没有刘邦什么事了。

3】范增

对项羽忠心耿耿、屡出奇计的范增,最终也落到了被项羽猜忌的下场。

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困在荥阳,无奈之下向项羽求和。

项羽看到刘邦低三下四地卑微求饶,就打算放过他。

范增说:“此时很容易就能击败汉军,如果现在把他们放走,以后一定会后悔的!”

项羽听了此话,就打算急攻荥阳。

正在此时,已经做了刘邦谋臣的陈平设计了一个并不高明的反间计。

当项羽的使者与刘邦会面时,刘邦叫人准备了丰盛的宴席。席间,刘邦细看使者,假装惊讶地说:“我们以为是范增的使者,没想到却是项王的使者。”

于是刘邦便命人更换佳肴,用粗茶淡饭招待项羽的使者。

使者回来报告项羽后,项羽怀疑范增与刘邦有私情,心里扎了一根刺,此后一步步夺去范增的权力。

范增气极,怒道:“天下事大局已定,君王您自己看着办吧!希望您把这把老骨头赐还给我,让我回乡为民。”

项羽立即就答应了。范增心灰意冷,郁闷不乐,背上毒疮发作而死。

刘邦闻知后幸灾乐祸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陈平、韩信、范增、英布、周殷、吕马童这些才能过人的奇才,本都是项羽手中的利器,却被他送人的送人,弃用的弃用。

而多次吃里爬外的项伯,却得到了项羽的重用。这实在让人费解。

不能识人善用,是身为君主的大忌。

项羽错过了那么多人才,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烂,丢了天下不足为奇。

三、崇尚武力,凶狠残暴

项羽尚武,嗜杀仿佛是刻在骨子里的。

项羽攻下城池后,往往要屠城,甚至烹煮活人。

《史记》中记载,项羽在襄城、城阳、新安、咸阳、外黄等地都进行过大屠杀。

攻入咸阳时,项羽杀了秦王子婴,火烧秦宫,大火持续三月不灭,死伤无数。

破齐后,项羽屠杀齐人无数,大劫掠大烧杀,尸横遍野。

项羽攻打新安时,秦国大势已去,秦国大将章邯带领20多万秦军投降。项羽担心秦军日后作乱,竟然将投降的秦军全部坑杀。

项羽的残暴令人瞠目结舌。

因此,项羽大军征战之处都会激起当地军民的顽强抵抗,也引起了天下百姓的怨恨和反抗, 失去了民心。

四、如果没有刘邦,中国会怎样?

项羽成为西楚霸王后四年,就被刘邦围困,被迫自刎于江边,结束了短暂却勇猛的生命。

如果没有刘邦,项羽做西楚霸王的时间或许会长一些。

不过项羽刚愎自用却缺少谋略,不会笼络有才能之人好好治理国家,过于残暴而失了民心。他的霸王不会当得太久。

如果没有刘邦,很可能是这样一个场景:天下诸侯逐鹿中原,就像曾经的战国时期。

项羽所分封的那些诸侯王各自为政,互相火拼,直到有一个才能卓越之人将所有诸侯国兼并,开创一个统一的新局面。

有人设想,如果项羽坐天下的时间足够长,中国疆域上会有很多小的国家长期存在,就像现在的欧洲一样。

我认为诸侯国的出现都是很短暂的,不可能长期存在。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分崩离析的时候并不少,最后总是能够统一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个统一的祖国才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对此你怎么看?

海派长安客回答:

以项羽的思想还是要走分封制,很有可能会造成中国自秦统一以后的再次分裂,中国最终会成为像欧洲那样文化传统类似的国家集合。将对世界的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旅行小鱼louie回答:

如果项羽得了天下,国家可能会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和挑战。

项羽兵败

政治动荡

项羽是一个充满野心和好战的人,如果他得到了天下,他可能会采取暴力和压制的手段来维持统治。这可能会导致国家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

经济困难

项羽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和能力,也缺乏对于政治和经济的洞察力。他可能会出现许多政策失误,导致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

社会冲突

项羽的统治方式可能会导致社会分裂和冲突。他可能会利用地方势力来维持统治,这可能会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文化萎缩

项羽是一个好战的人,他可能会把征战和征服作为国家的主要目标,忽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这可能会导致国家文化的萎缩和教育水平的下降。 总之,如果项羽得了天下,国家可能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和挑战。这也提醒我们,一个有能力的领导者不仅要有军事才能,还要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和眼光。

其次,项羽是一个情感用事的人,他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挑衅。如果他在统治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这也会对国家的发展和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最后,历史上的事实表明,项羽在刘邦的竞争中失败,他领导的西楚政权很快就被推翻。这说明项羽在统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果把这些问题带到了他的统治中,可能会导致国家的动荡分裂不存。

项羽分封诸侯地图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