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葬的妃子不愿死怎么办?

这个问题,安陵容就曾问过。

《甄嬛传》中,余莺儿因为顶替甄嬛的恩宠欺君犯上被发现,所以被皇帝赐了自尽,但冷宫中的余莺儿撕了白绫,砸了毒酒,让苏培盛无计可施。

安陵容到了冷宫,直接问了苏培盛个问题:“比如说,昔日殉葬的嫔妃若不肯就死,该当如何?只要余氏死了,公公的差事也就了了,又有谁会在乎她是自尽还是其他呢?”

古代被指定殉葬的妃嫔,如若不肯就死,也会有人送上一程,宫廷只在乎结果,不在意过程。

殉葬是一种在东西方古代广泛存在的制度,先秦的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且相当多

《墨子》记载:“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

当时,上至天子下至诸侯士大夫,如果死了都会有殉葬者出现,不过与想象中不同,当时殉葬者通常都是奴隶或者战俘,也有少数的宫人,但妃嫔殉葬者极少,并不常见,而且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春秋后期开始,中原各国就开始废除殉葬制,唯独远离中原文明腹心的秦国,依旧还在推行着,而真正开始明令妃嫔殉葬,也还是秦朝时期,当时的秦二世规定,后宫妃嫔但凡无所出者,均要殉葬

不过秦朝二世而灭,随后就是汉朝,而殉葬制度在汉朝直接就被废除了。

根据《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汉宣帝刘病已在位时,赵王刘元病重之际,要求擅长音律的奴婢为其殉葬,因此强迫十六人自尽,汉宣帝大怒,直接撤掉了刘元的封国。在汉朝,人殉已经是一种见不得光的行为,是朝廷所禁止的,不过当时的信息并不畅通,所以有些边远之地还存在着,也有些豪强私下偷偷进行着。

自从汉朝开始,后来的大多数汉人王朝都禁止殉葬的存在,依旧施行殉葬的也是辽、金、元等非汉王朝,不过明朝时,这种野蛮的制度再次重现人世,也成为了明朝最大的污点之一。

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人殉制度就被正式恢复,根据记载“太祖孝陵,凡妃嫔四十人,具身殉从葬”。明朝也并非算是恢复,而是一种对于前代的继承,因为元朝时期就施行着殉葬制度,而明朝建立之后,继承了大量的元代旧制,与唐宋时代的规制有巨大的差别

明朝时期,大多数殉葬的妃嫔,当然都不是自愿的。

按照李朝的实录记载:及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铜之于庭,晌缀,具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小木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堆颈而死。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当时如果不肯殉葬的妃嫔,就会有人帮她们提前上路,直接勒死,然后再去地下陪伴皇帝

殉葬制在明朝前期一直存在着,甚至一向以仁厚著称的明仁宗朱高炽也没对这样残忍的“祖宗家法”提出异议将其废止,反而是后来那位昏庸的明英宗,正式废除了殉葬制度,如此,殉葬才在明朝正式被废

在古代,对付不肯殉葬的妃嫔,主要方法也就这些:
第一,直接驱入陵墓

这种相当狠,就算殉葬妃嫔再如何不肯,也会被赶进陵墓之内,而随后墓门就会被封死,这些妃嫔在陵墓之中最终的结局,当然就是等死。当年秦二世为秦始皇殉葬的妃嫔,“享受”的就是这样的待遇。

第二,绞杀勒死

这种就如前文之中,对于明朝殉葬妃嫔的处理,当年李朝有不少进贡给明朝的贡女,而为明成祖朱棣殉葬的32位妃嫔里,就有两人是李朝进献的,所以李朝实录中会有相关的记载。为朱棣殉葬的两名李朝女子,一名是韩妃,一名是崔美人,两人苦苦哀求明仁宗,希望回到故乡,却被明仁宗拒绝,直接送上了黄泉路。

第三,水银与毒药

这种算是相对痛苦比较少的,直接赐毒先药杀妃嫔,当然也有不肯服下的,这种情况下也会有人直接给其灌下去。不过古代并没有非常特效的毒,通常服下后都会经历挺长时间的痛苦,而妃嫔死后,会被灌入水银,用来保证尸身不会腐坏。这种方法,多见于南北朝时代的北朝。

施行殉葬的朝代,通常用来殉葬的妃嫔都是没有生育皇嗣的,当然也有就算生育了皇嗣还是难逃一劫的,而一旦符合了殉葬的标准,那么就由不得这些妃嫔自己肯不肯了,任凭谁都不会愿意去结束自己的命,去地下陪伴皇帝。就算深宫岁月无尽头,需要忍受漫长的寂寞,那也比殉葬要好,终究好死不如赖活着。

就好像鲁迅先生笔下说的,充满仁义道德的历史,其实写满了“吃人”两个字,古代帝王至尊无上的背后,乃是累累的无辜白骨,殉葬,从来都不会去管活人愿不愿意,殉葬考虑的,只有帝王的尊严,哪怕帝王已入黄泉,已成黄土。肯不肯殉葬都不重要,终究还是要殉的,只不过是自己来,还是旁人帮你一把的区别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