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的骗局,其方式和做法可谓“层出不穷”,一种骗局出来之后,无疑不久便会识破,一旦老的套路不灵了,造假售假者便会“寻摸新的欺骗之道”。
因此说,收藏界的骗局,会永远跟随着时代进步!
截至目前没有出现过的我们没办法预测,但是一些历史上出现过的“大框架”,我们每一个收藏参与者则可以通过“学假而知防”。
下面就从本人的知识范围内,简单说一下市场上出现最为频繁的几种类型,在已经出现过的做假案例中,做一下总结吧。
1、年代作假都知道收藏品“时间造就空间”的价值属性,因此,将藏品的年代“泡制”得更久远,是自古以来造假者必用手段之一。
具体做法相关的有:
通过烟熏、染色、浸泡、涂染等方式,将某种藏品进行“仿岁月陈旧化”处理,以从外观上达到“老货”的特征。
比如你网上搜索一下,便可找到为数不少的“材质做旧方法”:
1000多万条,是不是很有点意思。
通过深埋土里、植入动物体内等方法,将一些材质快速制造出所需要的效果。
瓷器、玉器等种类藏品,在这方面被利用得最多。
通过强酸碱化学腐蚀得方法,来泡制一些自然随意生成的年代效果,来给需要做假的藏品营造一种老货的气氛。
金属材质藏品身上,这种造假被利用较多。
2、材质作假
以次充好、张冠李戴、以假乱真,是此类造假共同的特征,利用一些低廉价格的材质去模仿高档材质来制造假货,从而达到欺骗买家实现盈利的目的。
比如木桶木头冒充海黄、沉香、小叶紫檀之类。
有些材质造假,稍许生疏一点的玩家,甚至不去使用,根本就无法鉴别,比如宣纸,用真正老的假宣纸(市价也就1000左右)冒充高档的老宣纸(市价30000以上),那么这种情况迷惑性是非常大的。
冒充名人是此类做假最常见的。尤其是在字画方面,连启功先生都开玩笑针对满大街都是自己的”假书法作品“的现象说”写得比我好“。
电视剧里面的就不说了——记得有个造假的顶级电视剧,描述了一个人”一辈子只为造假一次而奋斗的故事“,名字叫什么忘了。
反正现代真实社会生活中,此类故事在古玩市场发生是最多的。
比如,你在潘家园或其他古玩市场外围、要道不起眼的角落,见到衣衫褴褛的某人,紧紧捂着自己的衣服——十有八九的情况有可能就是:此人有故事!
倘若你一不小心和他聊上了,很容易被“带入”故事情节中。
5、专家鉴定
专家鉴定这招,在收藏老鸟面前不起作用,因为他们知道所谓的专家鉴定,即便是真实发生过的,也不代表什么,“鉴定不具备权威可信程度”是原因之一,最关键的是,他们只相信自己的眼睛。
但是这一招对外行以及新人杀伤力很大。
看我在这个回答中详细说的,国内收藏市场鉴定现状,就知道了↓
哪里可以免费鉴定字画?-檀纸间的回答-悟空问答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826982063447474445/?origin_source=user_profile_trends_tab
在近代,曾经发生过一件轰动全国的此类“造假事件”,那就是“金缕玉衣案”。
某机构寻找并利用了国内多位顶级专家的“鉴定结果”,将一件估价24亿的金缕玉衣藏品,抵押给了银行从而获得9亿人民币贷款,最终因贷款无法偿还而暴露,给银行造成了5.4亿元的损失。应该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新闻。
这就是“专家鉴定”造假最为震撼的案例!
其他还有更为细致、门道繁多的骗局和造假方法,同时,这些骗局也是与时俱进的。
比如与现代科技同步的前几年的“艺术品分割上市”。
这种做法,理论上如果大家都本着初始的“科学规则”去进行运作参与,也也一定的依据,但是不行啊,在面对巨额利益面前,所有的资金和人,都“失了分寸”了,以至于很快就变成了“大鳄围剿散户”的资金骗局。
以后这种骗局仍不会停止,什么肯定还会有创新,我们每一个行业参与者在面对诱惑的时候,只要能把握住自己的资金风险、掌握“收藏品是如何在本质上升值”这个主线,便不会受其干扰。
安安心心收自己的藏,赚手中的时空利润!
方为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