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看到这个问题澹奕我也想问一句,如果你是朱棣,辛苦镇守边陲,但是你的侄子皇帝不仅不顾念你的好,反而为了皇权而准备铲除你,你又会如何?朱棣之所以发动“靖难”而不是明目张胆去夺位,其实也就是不愿意做个“谋朝篡位”的人。可偏偏建文帝削藩,给了他理由。
明太祖洪武三年,为了巩固明王朝的江山,朱元璋再次采取了分封制,将宗室分封到各地拱卫。历史上汉朝的“七国之乱”等教训朱元璋也不是不知道,但是他认为,是因为景帝打死了吴王世子在先,才导致了祸患。对此,澹奕只能是明太祖太高看权位诱惑下亲情的作用了。
明朝初期的藩王,不仅有封地,还拥有兵甲、俸禄等等,实权在握。尤其是九大塞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因为镇守北疆,所以拥有的兵甲更多。燕王朱棣,镇守北平,扼守着漠北、关外与关内的要塞,拥兵十万。因为常年对蒙古用兵,所以北疆大部分事务都由燕王独制,权位相当膨胀。
但是藩王的权力膨胀,必然威胁到皇权,新登基的建文帝无论威信还是战功等,都不能与自己的叔叔们相比,所以非常忧虑。最终采取了“削藩令”,准备削弱藩王权利。
这哪儿能行呢?朱棣心理想:我战功赫赫,辛辛苦苦为朝廷,你小子倒好,还敢来削我的权。更何况,一旦削权,建文帝很可能斩草除根永绝后患。朱棣又怎么会是待宰羔羊任人鱼肉呢?所以准备反抗,但是天子的圣旨又不能随便反对,怎么办呢?
幸亏明太祖当年留下一道遗诏,《皇明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哟,正好啊,这是个现成的理由。朱棣指出劝建文帝削藩的齐泰、黄子澄是大逆不道的人,挑拨皇族关系,所以名正言顺发动了“靖难之变”。
朱棣夺位以后,且不论他是不是个好皇帝,但是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最大的影响就是因为发动靖难之变,明朝北疆大幅度后退,防卫空虚,最终被迫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