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家猪都难,何况是野猪,而且是在工具匮乏的古代。
虽然说现在的肉价不低,但嘴上说的吃不起肉在现实中也没那么夸张,而且就算是真的不常吃肉,但至少饭还是能够吃得饱的,然而在古代却完全不同。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吃饱饭吃上肉都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我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方,而小麦传入中原的时间也非常早,然而事实上,在唐宋之前,由于加工工具的落后,白饭白面都是相当珍贵奢侈的食物,除了贵族之外,大多数人的日常主食都是粟米、大豆,还有用麦子蒸成的麦饭。
另外,主食比较粗糙且匮乏的同时,吃肉在古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先秦时代,不同的人群能够吃到的肉也完全不同,简单来说天子什么肉都能吃,诸侯与卿大夫等能够食用的肉类就比较少了,而平民就干脆不允许吃肉了,只能吃菜,最多也就逢年过节可以吃到些鱼还有鸡鸭鹅之类的家禽而已。
由于对耕牛的保护,古代大多数人几乎是吃不到牛肉的,羊肉虽然很常见,但寻常百姓也吃不起,至于猪肉,其实是到两宋才开始兴起,到明朝才真正占据国人的餐桌主流的。总体来说,古人在吃这方面实在是非常艰辛,能够吃到的食物种类很少不说,连吃饱在很多时候也是奢侈的事情,像文景之治、开元盛世那种粮食多到吃不完的时候,实在难得一见。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人开始异想天开了,觉得古代的生态环境肯定比现在要好很多,各种动物也是非常多的, 比如唐宋时代,浙江江西地区甚至还有野生大象生活的记录。那古人为何不去狩猎野生动物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呢?比如经常在各地泛滥的野猪。
相对来说,野猪的数量非常多,就算是在现代也不是什么罕见的动物,而且野猪对农业发展有害,如果古人狩猎野猪,不仅能够获取非常多的肉质,还能够保护农业。但这只是理论与理想上的,因为在现实中,古人捕捉野猪实在是困难重重。
首先,野猪的凶猛超乎想象,并不那么容易捕捉。
俗话说“打老虎要大胆,打野猪带块板”,意思就是胆子大就能去打老虎,然而打野猪,最好准备好棺材板,虽然是夸张了点,但野猪的凶悍,的确是真的。森林周围的人都知道“一猪二熊三老虎”,相对于野猪,碰到熊还有老虎可能还要更安全些。
野猪是群居动物,成年野猪大的通常都能长到200公斤,体长在2米左右,一身坚硬的猪鬃还有锋利的獠牙,使得野猪在野外很少有天敌,即便是虎豹这样的猛兽,通常情况下也不会轻易去捕猎野猪,尤其是成年野猪。就算是现代人,没有比较厉害的装备,想抓野猪也是非常危险的,更何况是古人。
其次,野猪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并不低。
虽然家猪最初就是由野猪驯化而来,但野猪与家猪在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处境,却截然相反。古人认为野猪象征着勇猛,孔子的徒弟子路,就在腰间佩戴野猪形状的装饰,以表示勇猛。在北方很多游牧族群中,还产生了对于野猪的崇拜。
在古代,就算是普通的猪,也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时间靠近秦汉的时期,因为当时有“猪龙本一家”的说法,猪与龙都是一样高贵的动物。而野猪,更是充满褒义的动物,而这样的动物,通常都不会有谁想着去伤害,将其当做是盘中餐。
最后,野猪肉也不好吃。
野猪不同于被圈养的家猪,野猪常年生活在山野之中,其肉中野腥味十足,而且几乎都是精肉,肉质非常硬,从食用的角度来看并不是什么优质的食用肉类。若想要处理野猪肉,需大量的辛香料等,但在古代,不仅食盐非常珍贵,其他的香料也很难得,当时普遍的烹饪方法就是水煮还有烧烤,很难处理好野猪肉。
真实的古代很长时间内,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吃得饱饭与吃得上肉都是比较困难的,即便明清时代猪肉开始普及,普通人也还是吃不起的。而野猪,实在是太过于凶猛,与其想去捕捉野猪来解馋,还不如挨饿,至少能活得久些,就算古代很多人忍饥,还是不会去抓野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