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叫做“娶妻不娶活人妻,种地莫种河滩地”。这句话最难理解的,就是前半句里的“活人妻”,到底啥是活人妻,这整句话到底又是什么意思呢?
活人妻,其实就是曾经嫁过人的女子活人妻,也被称作“活汉妻”,在我国各地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说法,主流的意思是指丈夫因为经商、出征行军打仗等常年在外,又因为种种原因而生死不明的已婚女子,也就是民间说的守活寡的女子。
古代还有一种女子,就是被曾经嫁过人,但又被夫家休弃了的女子,不过这样的女子并不是所谓的“活人妻”,而是被称作弃妇,其实古代直到宋朝,弃妇再嫁都还是很正常也很普遍的,然而明清时期,弃妇改嫁难比登天,与活人妻差不离。
为什么说“娶妻不娶活人妻”在古代,活人妻在法律与礼法意义上,依旧属于有夫之妇,即便她们的丈夫生死不明,但只要没有最终确认事实的话,她们就始终是人妇,就必须遵守礼法。
古代正常的娶妻都要遵循礼法,讲究的是“义交”,如果悖逆相关的教条,不仅会受到鄙夷,甚至还会被定义为犯罪。
娶妻如果娶的是活人妻,就等于是在迎娶有夫之妇,这是违背传统伦理与礼教规制的。
即便是今天,娶有夫之妇也是违法、违背道德的行为,当然时代不同,如今倘若夫妻关系长期处于有名无实的情况之中,女方完全可以单方面提出离婚,解除原本的婚姻关系,然后再婚,可是在古代就不行,除非真的证实丈夫已亡故,否则活人妻就不能另行嫁人。
在古代,迎娶活人妻被视作第三者插足,而这不仅是违背礼法的行为,同时也是违逆法律的行为,是一种犯罪,古代倘若丈夫将妻子捉奸在床,并且将其格杀,那么按照法律,其实还是一种合乎律法的行为。
《元史·刑法志》:夫获妻而妻拒捕,杀之无罪。
《明法统》:本夫于奸所获奸夫、奸妇,登时杀死勿论。
活人妻,其实丈夫还是有一半存在人世的可能性的,如果生死不明的丈夫突然回来,而他的妻子却被别人给娶了,那么按照法律,这个女子还是要归属原本的丈夫,而娶了活人妻的男子就等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可能还触犯了礼法,所以民间才说娶妻不娶活人妻。
活人妻还涉及古代的一种典妻陋习现代有些人羡慕古人可以三妻四妾,然而实际上,古代并非什么人都能轻易纳妾,被允许纳妾的仅仅是极少数的一小撮人而已,并且有各种严格的条件约束。事实上,古代打光棍的人也并不在少数,甚至比例不比如今低。
古人讲究所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男子娶不到妻,就意味着要断绝香火,这是非常严重的一件事,也因此产生了一种需求,出现了一种典妻制度,说简单点,就是允许几个男子同时有一个妻子。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乱来,也有相关的规制,典妻也是一种婚姻,但只是临时婚姻,称作典妻婚。
典妻婚分成典妻与雇妻两种,主要是验日取值,期满则归。典妻婚需要签订相关的租赁协议,最可笑的是,这种协议在古代竟然还具有官府衙门承认的法律效力,只要签署双方中的一方没有遵守协议中的条款,另一方就能凭此将其状告到官府去。
一般,典妻婚协议规定,丈夫只是暂时将妻子租界给他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妻子成为典夫的妻妾,等生儿育女后就要把妻子还给原本的丈夫,而孩子留给典夫家,算是完成延续香火的目的。
典妻婚中,按时间来分,一到两年为“雇”,三到五年为“典”,而典妻婚也称作“娶”,有时候还会操办婚宴,因此也有人将这种娶妻称作“娶活人妻”。
种地莫种河滩地其实在古代,无论田地是在河滩还是河边,其实收成都不是很稳定,几乎都是靠天收,而南方农村俗语说“种田不种沙基丘,三年没有两年收”,所谓的沙基丘就是河滩上的稻田。
河滩本来就是河流在丰水期行洪之地,有的地方因为地势比较高,在河水不太多的时候还可以种植,也有一定收成,可这种地方一旦遇到降水丰沛的时候,就随时可能被洪水淹没,最终颗粒无收。
在过去,种植河滩地的人,往往都是因为人多地少耕地实在不够,为了收获更多的粮食,不得已才去开垦种植河滩地,这种田地的收成非常不稳定,纯粹靠运气。
娶妻不娶活人妻,种地莫种河滩地。这后半句的实际意思,是说在河滩地种植是非常不靠谱的,也用来形象比喻前半句之中“娶活人妻”同样也是不靠谱的。
活人妻终究是有夫之妇,虽说她们的丈夫生死不明,但依旧有一半的可能性还活在世上,所以娶活人妻是要冒风险的,一旦活人妻的丈夫害活着,有朝一日回来了,那么娶活人妻的人就什么都没有了。
所以说,过去的人,即便是娶个被人休了的弃妇,甚至其他名声可能不太好的女子,也总要比娶活人妻要好,弃妇即便再差,名声再不好,可娶了之后就是合法的夫妻,实实在在属于自己的妻子,日子过得也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