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马路是根据什么规则命名的呢?

上海道路大多都以各省市的名字来命名,比如山东路、南京路、合肥路等。虽然国内其他的顶级都市往往都会这样给道路命名,不过像上海这样“布局全国”的现象倒是罕见。

上海道路的命名,最初起源于开埠之初的列强租界规定

上海地区原属松江府,乃江苏辖地,英国叩开清朝大门后,将上海纳入通商口岸行列,上海这个在古代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正式开埠,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虎门条约》签署后,英国获得了在上海划定租界的权益,清朝苏松太兵备道宫慕久,与当时的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颁布了《上海土地章程》,确定了首块租界范围,此后,美国与法国也相继获得了在上海设立租界之权。

1862年,英租界与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

虽然名字叫“租”,但其实这些零零散散的租界,就是列强的殖民地,西方各国强占当地居民时代居住的土地,用极低价格雇佣工人修建各种基础设施,租界的人口与经济迅速发展。

为方便管理,英国人率先提出《上海街道命名备忘录》,决定将租界内的道路原名更改,变成以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方向的街道以各城市的名称命名的准则。

英国人如此做法的原因有二:

  • 一,英国通过战争摄取巨额利益的同时,也将势力范围从沿海扩到内陆,租界内道路名称以省市命名,英国人是想借此展现自己的实力,并以此标榜自己在华的势力范围。
  • 二,用省市的名字来命名道路,的确比原本上海人自己按照本土习惯取的道路名更容易记录与使用,这也是英国人为熟悉上海与中国地理情况,为进一步侵染做准备。

当时,公共租界内最繁华的一条路,被老一辈上海人称作“大马路”,也就是后来被英国领事麦特赫斯脱建议更名的南京路。

而与南京路所平行,依次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原本“广东”作为省名,并不符合英国人最初制定的命名规则,事实上因为广东与广州在英文里发音近似,都是“Cunton”,英国人并没有做详细区分,所以久而久之成了习惯。

向来喜欢与英国人作对的法国人自然是不肯向英国人看齐的,英国人的道路命名原则并没有被法国人接受,法国人在上海命名道路主要以文化概念与人名等为主。

比如淮海中路的前身霞飞路,衡山路的前身贝当路,永年路的前身杜神父路,永福路的前身古神父路等等,这些名字其实都是来自于法国的著名人物与神职人员。

当然,法国人并非完全没有接受英国人创造的这种命名方法,法租界内也有少数以省市命名的道路,比如宁波路。

对于洋人们搞的这一套,上海本土的居民自然不同意,但是那时的清朝软弱无力,他们自然也拿洋人毫无办法,只好做些“无声的抵抗”,在日常交流中还是以本土习惯来称呼这些道路,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了列强彻底离开中国。

此时,以省市等命名道路的这种规则,还是只局限于列强租界范围,也就是黄浦江、苏州河、洋泾浜与泥城浜这四条河流范围之内,对上海其他地区尚未造成明显影响。

话虽如此,但是英国人开创出的这种道路命名原则,却开创了一种先河,此后也影响到了其他被英国人开设了租界的城市之中,比如广州等地。

民国时期,上海道路更名历程也是一波三折

清朝结束之后,当时的民国为了获得列强支持,其实还是延续着清廷与列强签订的各种不平等的条约。

接管上海之后,上海出现了例如中华路、光复路等一系列彰显新气象的道路名称,民国知道用省市命名道路是列强弄出来的,所以并没有在上海全市进行推广普及。

当时还出现了一个“大上海计划”,准备建设20条主干道与其他若干的辅路,在上海形成干支相连的道路网,该计划之下,上海准备构筑的11条道路,以“中”字开头,10条以“华”字开头,5条以“民”字开头,10条以“国”字开头,9条以“上”字开头,13条以“海”字开头,15条以“市”字开头,12条以“政”字开头,8条以“府”字开头。

如今,上海杨浦区五角场一带的国宾路、国济路等,都来源于此。

由于民国的建立,当时国内的实业出现了短暂时期的黄金岁月,为了表现实业救国的憧憬愿望,很多实业家推动了一系列上海道路的命名,比如永兴路、华盛路等等。

汪伪时代,日本人在上海借鉴了英国人当初的做法,扶持起汪伪之后,将英美等列强势力逐出上海,紧接着在上海大规模推行以省市命名道路的方法。

这一时期,用省市命名的道路,占据了上海市的大多数地区。

战后上海光复,上海的道路命名再次被调整,只不过非常有限,彼时上海的大多数道路名已经确定,主要道路都是按照省市名来命名,并没有做出大的变动,战后,英美等国的势力再次回到了上海,一切恢复,至于法国人,因为在二战中被德国打惨,法租界在上海消失。

建国后,上海的道路名选择性进行了保留与全新的拓展

上海解放以后,列强势力彻底被赶走,按理来说,用省市命名道路这种源自于殖民时期的色彩应该被彻底抹掉,但新上海市机关并没有这么做,对于上海的旧有路名,选择性保留。

首先,用省市命名道路的这种方法在上海使用了很多年,在核心城区使用日久,这也成为了上海包容四海的一种象征,各地移民等在自己故乡命名的街道聚集,成为了人文传统。

再者,用省市命名道路虽是列强创立,但也有可取之处,一码归一码,建国后这种命名原则,被赋予了四海一家的全新概念,对于加强上海与国内其他地方民众的感情是一件好事。

所谓选择性保留,就是新上海将原本旧租界区域内殖民色彩浓厚的道路名,比如霞飞路等,还有就是国府专名,比如林森路等,像是这样的全部清除,而各省市命名的道路,予以保留。

随着上海发展的日新月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街道数量也就越来越多,原本用省市命名也无法再满足需要,为此,上海干脆将各地地级市甚至区县的名称也拿来用了。

而各省下属城市区县命名的道路,在上海地区,也呈现出一种分区分布的状态。例如,闵行区道路多用云南地名,徐汇区多使用广西地名,浦东新区有大量道路名来自于山东。

总而言之,上海的道路大多数都是用国内其他地方的省市名称来命名,这种习惯最初来自于殖民时代的列强染指,当时是出于一种炫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道路命名方式被保留了下来,并且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成为了上海的一种人文特色。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