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故事叫做揠苗助长,就是说有些事不是不做,而是本就不应该做,如果真做了的话反而是画蛇添足,那就是帮倒忙。
汉代的宰相中,曹参任期不长,任内也没什么作为,整天就是逍遥自在啥也不问,作为丞相却乐得清闲,好像全程都在打酱油。
可这个看起来什么都不管的宰相,却留下了千古贤名,原因就在于他不瞎折腾。
刘邦驾崩后,汉惠帝刘盈登基,而在孝惠帝二年,萧何也离开了人世,他临终举荐继任的丞相人选,唯有曹参。
既然是萧何举荐的人,想必没有问题,何况曹参是建立大汉朝的功臣,在做齐国丞相时也把齐国治理得很好,百姓们都很敬重他,其美名四处传扬。
曹参就这么成了新的大汉丞相,不过之后发生了有点怪的事情。
自从曹参做了丞相,所有的事情法令都遵循萧何在世时期的旧制进行,不做任何改动,而曹参也整天在府中饮酒作乐,并没有什么奋发图强办大事的模样。
刚开始惠帝没说什么,可时间一长,惠帝也有所不满,曹参的儿子曹窋担心父亲无所事事会招来祸端,便回家劝说父亲,没想到被曹参一顿痛斥,外加两百竹板。
惠帝得知后怪责曹参,说曹窋是好意,而且曹参的确有点不像样,接下来就有了经典对白。
曹参:“陛下觉得您与先帝相比谁更英明。”惠帝:“自然是先帝。”
曹参:“陛下觉得我与萧何相比谁更有能力。”惠帝:“你似乎比不上萧何。”
这时候曹参笑了,道:“高皇帝与萧何平定天下制定了完备的法度,我的能力不如萧何,遵循其旧制恪守本分已是最好,又何必乱改呢。”惠帝恍然。
汉初有三杰,即张良、萧何与韩信,曹参的名气远不如这三人,可汉朝初定之后,刘邦论功行赏的时候,曹参竟然仅次于萧何,韩信只排在第21,张良竟然只有第62位。
曹参可不是一般人,他在刘邦发迹之前就已经担任职务,并且在乡里有好名声,而他追随刘邦之后,既听话又能打仗,很得刘邦信任。
虽然能力突出,但曹参这个人非常谨慎谦虚。
大汉建立后,曹参十分显赫,可他仍旧不耻下问,不管什么年纪什么身份,只要是有学识的人他都愿意虚心请教,认真聆听别人的意见。
虽然是武将出身,可曹参的能力萧何与刘邦都很清楚,汉初,曹参被派去齐国做丞相,辅佐刘邦长子刘肥,他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刘肥也相当倚重他。
在齐国九年,曹参仍旧遵循黄老之治,百姓们安居乐业,盛赞曹参的贤明。
汉朝初期天下凋敝,毕竟经历了先秦、秦朝与楚汉争霸连续数百年征伐,百姓们早就已经是苦不堪言,为了让天下恢复生机,所以汉初施行无为而治。
曹参就严格遵守着清静无为的原则,尽可能少干涉不干涉,以辅助为主,让百姓们能够得以休息,在这个时期若是各种横加干涉的话反而会有反作用。
要知道,曹参是武将出身,并非是萧何、张良那样的人,可他在治理百姓的方面,能力也不是盖的,他垂衣拱手,并不代表他没那个能力。
曹参在任的时候,手下的属从都是老实本分的厚道人,而他对于那些辞藻华丽,总是喜欢在细枝末节处计较,爱名声胜过一切的人,非常疏远。
丞相府中,有人犯了小错,只要不是原则问题或者大罪,他都尽力隐瞒。
不管是当年追随刘邦打天下,还是在后来把齐国治理得很稳妥,曹参的能力都得到了刘邦与萧何的承认与肯定,所以萧何才会指定曹参为丞相。
萧何离世的消息传到齐国,曹参就开始收拾行李,说自己该去长安上任了,当他的手下纷纷疑惑的时候,长安派来宣召的使者果然带来了让曹参继任丞相的旨意。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曹参是个极其精明有头脑的人。
萧何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了,曹参也没了施展的空间,若是他为了自己的功名,也不是不能做出一些事情,但他觉得那是在扰乱百姓,实在不妥。
一将成万骨枯,曹参若是任期内各种动作,估计要掀起不小的风波。
看起来很庸碌的曹参,其实是个爱惜百姓,胜过自己的功名的人,他看着好像什么都不做,实际上却还是把事情做得非常好,这就是真正品格才华兼备的贤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