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戴孝用什么颜色的孝布?有什么习俗说法?

家中的父母与其他长辈去世之后,子孙往往都有披麻戴孝的传统,这方面的讲究也很多。

传说孔子在陈国授课的时候,忽得母亲病故的消息,他听了之后当即昏厥。

醒来后的孔子也顾不上其他,随即找了块白色麻布裹在头上,穿上白袍子回去奔丧,并顺手那了一根捆书简用的麻绳当做腰带。

在母亲的灵前,孔子拄着根柳木棍,鞋子也没穿好,人们觉得这是孔子悲痛过度导致,而这样穿着素服、手拄柳木棍,为去世的至亲披麻戴孝的风俗,也就此流传。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因为早在孔子之前的时代,披麻戴孝的传统做法就已经出现,从周王朝建立完整的礼法制度开始,已经形成。

《中庸》: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深化,孝道成为了古代数千年岁月里至高无上的道德品行,历代对孝道都非常推崇,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极其重视孝道文化,而办好父母长辈的丧仪也是孝。

在所有的丧仪规制之中,子女后孙披麻戴孝是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孝子孝女都要在腰间捆着麻绳、孝子手执孝杖,鞋子也不能完全穿好,女眷则要有人搀扶着。



在中国,每当遇到丧事的时候,人们都会穿着白色的衣服与鞋帽,而这种披麻戴孝的规矩从周王朝诞生的时候,就已经一起诞生。

在《周礼》当中,就有明确的五服制度,也就是五种丧服。

五种丧服,是按照前来奔丧的人,与去世者之间的血脉亲缘关系的亲疏不同而划分,主要分成斩衰、齐衰、大功、小功与缌麻五种。

不同的丧服,无论是质地、形制还有穿着时间的长短,全都有不同的讲究,整体来说血缘关系越亲近,丧服越重越讲究,主要就是儿孙、女儿、媳妇。



等级最高的“斩衰”是用粗麻布制成的,这种丧服不能锁边,要胡乱拼在一起,一穿就是三年的时间,只有与故者关系最亲近的人才能穿,比如儿子为父亲、妻子为丈夫。

齐衰是生麻布做的丧服,像是孙儿被祖父母、丈夫为妻子,都是穿齐衰。

剩下的三类丧服,其实都是非直系血亲,也没有那么密切关系的亲属穿着,像是堂兄弟关系穿着大功,堂侄孙为堂姑母穿小功,族兄弟关系穿着缌麻即可。

传统的孝服并非都是白色,其颜色与材质都不同,不过这样的差别很小,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现在的孝服几乎都是白色或者米白色,主要是麻布制成。



传统文化里,丧礼的代表色就是白色,这种颜色蕴含着哀悼的意思,民间说丧事的时候往往也都隐晦的用“白事”代替。

上古殷商时期,人们多穿缟素,周朝的时候,这种白色成为了丧的颜色。

虽然丧服主要分成五种,但颜色上的差别很少有人能看得出,主要还是材质、形状与重量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并且,五种丧服的织造工艺也都是不同的。

如今的民间,主要用极粗的麻布、次等麻布、稍粗生麻布、稍细麻布与非常细的熟麻布来代替传统的五服,因时代推移,五服趋同,只是在亲疏的形制上有所区别,仅此而已。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